首页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

班主任总结与反思(30篇)

班主任总结与反思篇30

当班主任,说易则易,说难则难,易难之别,在于机械管理和科学管理之分。关于如何教育学生,近些年来,百家说理,万人谈经,真知灼见,比比皆是。于是,许多缺乏实践经验的班主任,可从一些刊物上找到间接经验和某种理论,或借鉴几点,或吸取部分,或照搬套用。其实,什么方法也不是灵丹妙药,不能包治百病,即使春风化雨,也难达滋润万物之效。因为一个班的学生,人人不同,生存环境、家风影响、经济条件、成长过程、脾气性格、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接受方式、心理状态、思想意识、处事观点、交往方式等具有多种差异。而每个班,又因人员构成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同。作为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实际,掌握客观现象,针对多种差异,制定一套而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这一套方法,要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公式化,要具有目的性、科学性和多样化。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犹如中药,针对具体症状,选择使用恰当的药物成分。我们姑且把一套方法称之为班主任的"处方"。

"处方"要适时

班主任接一个新班,学生首先关注的是这个班主任师德如何,学生会仔细观察、注视你的表情,听你说些什么,品味你的言辞,对你进行种种猜测。这种猜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即老师会对我们好吗,会对我好吗?继而则是种种心理活动,或先暂时听从,或观望一段时间之后再决定是否服从,凡此种种,心态不一。对此,班主任该如何开"处方"?如果不顾学生心理差异,只提出种种要求,统一标准,或是将已经了解到的每个人的"病历"当众宣讲,学生不但会拒绝合作,还会产生反抗情绪。我开出的"处方"是:亲切、热情、和气、表扬、鼓励、沟通。这叫“定心安神丸",很有实效。

"处方"要对症

"处方"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开,尤其要注意细微差别。例如:三个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症状一样,其实原因不同。有时三个人的症状相同,原因相同,但动机却不同。每个人对教育的接受习惯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班主任根据具体情况来开"处方"才会奏效。如果只用一种"成药"来解决问题,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或反作用。"处方"要恰当地使用,要适量适度,既无欠缺,又不过分。欠缺则难奏效,过分则欲速不达。例如:一个学生因影响学习,教师开的"处方"成分也很合理,可是使用不合理也难生效。尽管老师态度诚恳,和蔼可亲,排除了学生的,鼓励他努力学习,可是,如果只使用一次两次"处方",往往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因为时常出现反复,不是一两次就能根治,而是要有由几个阶段构成的一个完整"17程"。如果"处方"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想用就用,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产生新的。

"处方"在整个"疗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及时更换新的"成分"。例如:一个学生从出现到被排除,再到心理健康发展,有一个过程,教师要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变更"处方"。如果固定不变地使用一种"处方",久而久之,班主任就会陷入被动地位。"处方"既要纵向发展,也要横向发展。全班学生的健康程度有差异,班主任的"处方"要按层次来开。例如:有的学生处于乐意接受批评状,有的处于乐意接受表扬的状态,有的处于自觉、自律状态,有的处于承受能力很强的状态。因此,班主任要联系多种实际,开出针对每个人的"处方"。

"处方"要多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接受习惯和接受方式。老师开的确是"良药",可是良药苦口。有的不怕苦昧,习惯接受;有的怕苦,明知是"良药",就是不接受。这样,老师的"处方"就要先表扬、鼓励,满足其心理需求,然后批评指正。把苦药制成糖浆或蜜丸,有的学生就会乐意接受,产生良好效果。多样化的"处方",可以从老师变化试用,达到学生适用的目的。老师可先总结共性,再区分个性,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具体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