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用范文分享
在铺天盖地的以“构建美好社会”为目标的道德宣传之下,社会似乎也迎来了铺天盖地的道德觉醒。然而,在激情四射的口号背后,众人要求别人让座而自己却不挪动屁股的事情绝对不是特例。这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多次上演,既让人啼笑皆非,也让人反思。这也证明,道德并没有真正走到每个人的心里去。道德的践行者,不应是某一个人,而应是我们每一个人。
道德对于那些在公交车上“义愤填膺”却不愿将自己的座位让出来的人来说,更像是一种美丽的伪装。在这种义正词严的伪装下,人们的群情激愤掩饰了不愿让座的心虚。他们把这一任务式的行为推脱给年轻人,道德也就由此演变成寄希望于他人的“革命”。洛克说过:“如果个人不控制意义,或者说意义在个人的经验之外,暴政就会在附近徘徊。”也许正是因为有了美丽的伪装,不义才能挑起人们的愤慨,却没有让人们严格地要求自己。
人们践行道德的扭曲,本质上是社会对道德的理解有误。暑假时,中央电视台策划过一个“暑运”纪录片,旨在提高人们暑期出行的警惕性。节目里,一个在案发现场观望近20分钟,然后旁若无人地拿起地上别人落下的包的中年妇女,面对警察的教育,理直气壮地辩解:“我是看那个包没有人拿才拿走的……”说到底,这是将两种不道德的行为放在一杆秤上衡量。中年妇女的逻辑是,偷走有人认领的包比偷走无人认领的包更缺德,所以自己的行为并不是很恶劣。
这就是很多人对道德的理解方式。正如公交车上的那一幕,年轻人不让座,比其他人不让座更可耻,因此其他人似乎也有了不让座的理由,可以挺直腰杆,把座位坐得稳稳当当,然后继续喷他们的唾沫星子。
然而,道德本身并没有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之分,更没有“不道德”与“更不道德”之分。一个无法以身作则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高尚的。社会最需要的是人人摆正道德的观念,不逃避,不推脱,脚踏实地地践行道德。
周濂在书中写道:“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这个人自己醒来。”如果每个人都守着一种“别人应比自己先让座”的意识,沉浸在一片社会正义感满溢胸间的幻想中,那么我们就制造了自己已经觉醒的假象。藏身于一种大众一起“装睡”的集体意识中,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冷漠的作壁上观。
道德不是责任田,每个人分得一点,然后埋头经营属于自己的那一小部分。我们应该摆脱“装睡”的状态,用实际行动完成个体的道德觉醒,用一颗单纯的心践行一种不空泛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