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用范文分享
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拼音识字到大学毕业,从谈对象到成家立业,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弹指一挥间,近半个世纪过去了。
小时候,觉得父母是跨越不过去的高山,是背后一堵坚实稳固的墙,可以无私无畏地为我们挡风遮雨。慢慢长大后,父母的形象不再高大如初,看父母时也不必高高地仰起头来,而是可以和父母平视,甚至在父母由于长年的辛苦劳作而弯腰驼背后,自己只能俯视父母的形象了。
孩提时代,农村生活贫苦,吃糠咽菜勉强维持已是难得。在生产队里辛苦一年,分到的粮食还不能养活一家人。每年都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上面的救济粮。印象最深的救济粮故事有两起。
一次是村里的劳动力全部出动,去百里之外的定州沙河南拉粮食。由于要过沙河,粮食过了水,可村里的人觉得霉味儿粮食都是香的。这次下发的玉米,或许是虫蛀了,或许是别的原因,玉米粒中的中间最有营养的部分是空的,只有一个玉米粒的外壳。全村人仍像过年一样高兴,毕竟人们有吃的了,一两个月内不用担心饿死。
一次是上面发的救灾粮是高梁。一时间全村人家家户户都吃高粱,高梁米粥、高梁面饼、高粱面窝窝头……整个村子,家家户户的尿桶里都是血红的颜色。最苦的还是孩子,天天吃高粱,吃得尿不出尿来,每次尿尿都在尿桶前站很长时间,憋得脸通红、肚子老胀,就是尿不出来,一个个急得直哭。这种感觉让我铭记一辈子,终生不会忘记。
孩子的苦是写在脸上的,父母的苦是刻在心里的。吃不饱饭,孩子们就会哭闹;有了吃的,孩子们就会不顾一切尽情地吃,全然想不到父母还是饿着的。家里人多劳力少,这就苦了父母。粮食不够吃,父亲就四处找朋友借粮食。村里发救济粮时,有时还要钱。虽然救济粮比黑市便宜一半,但总得要先借到钱,拿回救济粮才能拿一半的粮食背到黑市上去卖,然后再还借来的钱。
借钱的事总是妈妈去完成。爸爸脸皮薄,不好意思向人家张口。每次发救济粮前,妈妈要跑多半个晚上,转半个村子,甚至要在发粮食前还四处张罗着借钱。
整个小学期间,我几乎没见到过妈妈睡觉。白天妈妈下地劳作,晚上一家人躺下后,她要给一家做衣服,冬有棉,夏有单,种棉、纺线、织布、量体、裁衣、缝补,每一个步骤,妈妈都是行家里手。经常是半夜醒来,仍看到妈妈在油灯下缝缝补补。
整个小学期间,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要背上背筐去地里砍草喂猪,或是用竹筢拾柴火供家做饭用。每天秋后,全村的大人孩子都在树下捡拾树叶,大人们用扫帚扫,孩子们用签子串成长串,树叶成了村子里最好燃料。生活虽苦,但也很我乐趣,当时一点也不觉得苦,到现在反而成了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虽然家里人口多,妈妈却从来没有让我们冻着,一年四季的衣服、鞋帽,虽然是缝缝补补,但都能遮风御寒。
好日子是从1978年开始的。分田单干以后,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然而也是父母最辛苦的岁月,披星戴月的劳作,换来了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而我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去乡里上初中的,真正帮父母干活儿的却是弟弟和妹妹。从此,我更多的精力是求学,而少了田里的耕种和家里的家务。
初中、高中、大学、就业……从此,我离家越来越远,而心却一直和家贴得很近很近。
不知不觉间,父母已经老了。一对古稀老人,相互扶助走了半个多世纪,七十年的风吹雨打,父母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壮实,沧桑的脸上写满了风霜,行动变得迟缓,记忆力也有些衰退。一些陈年旧事记得很清楚,而身边刚发生的事却忘得一干二净。
正是父母应该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晚年幸福时刻,然而,老父却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