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用范文分享
最近复习中,针对学生容易失分的地方,我们着重训练了孩子修改病句和课外阅读方面的能力。可是在教研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却在学生应该怎么答题方面出现了分歧。
对修改病句的题型,最近几年经常要求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这可让一些老师犯了难,因为,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小学教材,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介绍。困难之余,我们只好求助于网络,可是网上出现的一些修改病句符号也是五花八门。比如,颠倒符号,对于“北京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地方。”一句话,出现了两种改法:
从改正后的句子可以看出,这两种改法使用的修改符号截然不同。因为符号都来源于网络,于是,有些老师认为,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只要学生把句子改对了,那就是对的。这种对语文教学如此不严谨的态度,我认为是非常有害的。首先,1981年12月,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校准GBI一81《校对符号及其用法》。【1】该标准规定的符号共有22种,常用的有9种 。另外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66页也有明显的修改病句符号规定,【2】而上边的第二种改法符号明显都与上述的两个资料来源不符,所以是错误的。但是很多老师不但不去学习,总是埋怨教材上没有要求,糊涂对待之。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都随便教,那么语文教学将成为一团乱麻;还会误导一大批学生。
另外,课外阅读题考试中,命题人总会出谈一谈感受一类的题,分值大多在3分甚至以上。就拿我们让学生练的一道阅读题来说吧,文章的题目是《跪拜的藏羚羊》,学生答得可以说各有千秋,有的认为他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也有的从保护动物的角度说了自己的感受,也有的从老猎人的角度分析他从此在藏北平原上消失的原因,剖析他痛苦的内心。有的老师认为只要学生答到了其中的一点,就给满分。也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答题会把孩子绕晕的,干脆简单点,老师改得也省事。对此,我认为改得松了一些,也是老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曾经参加过小学毕业考试的语文改卷工作,也和中学的一些老师交流过,他们改阅读题,一般不按照特别死的答案改卷,常常要求改卷老师看学生和标准答案相比答对了几个思考点,然后适当给分。可是,从以上孩子们的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想办法从其它角度再写一些感受,便搁笔完事。所以,他们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相比,差了一点,这就是很多孩子觉得自己已经答对了却被扣分的原因。所以我认为,我们平时在给学生讲阅读题时,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答题,精炼组织语言,然后分条或连贯地把答案组织起来,阅读题的训练才能做到深读精思,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这样长期训练,必定能克服学生做阅读题时的浮躁心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能力。
从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感受到,语文教学内容多而碎,用许多老师的话说就是没有深浅,但这也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需要有关部门通过教材、培训等渠道告知老师,比如教材的编写,既然课标在第二、第三学段已经出现了对学生习作修改方面的要求,那么就应该在相应的学段出现这些知识,而不能让老师们打迷糊仗。同时,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有一种钻研精神,不能找借口不教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模糊的甚至错误的答案,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