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用范文分享
古语有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大约是所谓“有尊严地活着”的典范,为了守住心中的某种道德标准而不愿意苟活。
“不饮盗泉之水”出自于先秦著作《尸子》,书中记载到“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意思是说孔子路过盗泉时,口渴却不喝里面的水,因为厌恶“盗泉”这个名字。“盗泉”因此而出名,为后人所引用。《淮南子.说林》也有相似的话,“曾子立廉,不饮盗泉。”李白在《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先代的圣贤们借“不饮盗泉”来表明自己的高洁情操,可盗泉这一汪清泉又何其无辜,只因名字不佳,就被人厌弃。将对道德高标准的追求,系于一名,真不知是真君子,还仅为求名呢。
“不受嗟来之食”出自于《礼记.檀弓下》,大意是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一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准备了饭食给饥民。有个饥饿的人蒙着脸走过来,黔敖说:“喂,来吃吧。”原文是“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读到此处,我实在不明白,这个饥饿的人为何“扬其目而视,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最终就算黔敖追上去道歉,但那人还是因为那句“喂,来吃”饿死了。在饥荒的年代,黔敖在路边摆上饮食,来周济饥民,后来发现对方是一个骄傲的君子,追上去道歉了。我私心里感觉此人绝对不是个坏人吧,但因为说话粗鲁,不懂得尊重,善心没有得到理解。这位饿死的人,却成为一个为了尊严绝不苟活的典范。
有时读历史,我感觉也颇多矛盾之处,尤其是将“尊严”这种道德标准制定得如此之高的时候。比如“渴矣不饮盗泉”的孔子。他周游列国没有饭吃,他的学生偷了别人家的东西去换了食物和酒,孔子不也没有发扬“渴不饮盗泉水”的高尚风范,而是非常坦然,没有丝毫心理负担的吃了下去,并没有问食物是哪来的。到了鲁国,衣食无忧了,他才有“肉割不正不割,席不正不坐”一说。从这里来看,孔子这位仁兄所谓的“尊严”,倒是颇能因地宜,因时而变呢。
那位不食“嗟来之食”的仁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应该也是死心眼儿。黔敖都已经道歉了,而且还是追上去道歉,但他还是不吃。这次连曾子也看不下去说了句公道话,“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你说“嗟,来食”的时候你不吃是对的,但对方道歉后,你就可以吃了。但我觉这饿死的人是值得尊重的,虽然我认为饿死后,尊严还在不在就难说了。就如《集结号》里面有一句台词“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他妈的死心眼。”这个饿死的人应该不是教导队出来的,但的确是个死心眼儿。有时,人活着要有点死心眼儿的时候,和内心那个有尊严的、骄傲的自己较劲。
有尊严地活着,这个命题的本身就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心里“尊严”的标准绝不相同。你可以圆滑,却不得不尊重能守住尊严的人。古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我云:人而无尊严,亦不知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