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用范文分享
说起月亮,许多人自然会想到美丽的神话传说,可我更喜欢在诗词文学中捕捉月亮的踪迹。
畅游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海洋里,总是被一些精美的咏月诗词所吸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与明月做伴的美好愿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這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形象写照;“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这是范仲淹对心上人的思念……
皓月当空,一泻千里,总是给人以广袤深邃的意境。于是乎,月便成了古代文人墨客表达自我情绪的载体,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等,都可以借月抒发,借月感怀。“花好月圆”是美满婚姻的颂词,而“月缺花飞”“晓风残月”则是爱情不幸的曲笔。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表达了黄昏后月光下与情人约会的欢快心情;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成了后人分别时互道珍重的代名词。1
不过我却发现,对着同一轮明月,许多文人墨客所抒发的情感却迥然不同。李白曾在《把酒问月》一诗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如果仔细琢磨,我们便会发现这既是他“明月长在,人生如寄”感情的流露,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愤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张九龄对月思乡的情怀,即使天各一方,仍可以同望一轮明月,寄托同一种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苏东坡对人生的思索……
相同的月孕育着不同的情感。我时常会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也许是因为观月之人不同的境遇所致吧。月亮虽有阴晴圆缺,但它是亘古不变的存在。而那些一直在变的,便是借月抒怀之人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许是欢喜,许是悲愁,许是仕途不顺,许是春风得意,所以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心灵的寄托,所以月与诗文这本毫无联系的二者,却因观月之人的经历与情感而被紧紧“绑”在了一起。
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嫦娥四号”才刚刚登上了月球的背面,对现代人而言,月亮还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月亮是极美的,诗文中的月亮令人痴迷,令人神往。所以,争论月亮究竟是玉盘、金蟾、婵娟,还是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的荒芜之地,又有什么意义呢?月亮之美,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