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用范文分享
__年五一假期期间,一部电影《摔跤吧,爸爸》,让我泪流满面。影片中,当女儿带着好奇心踏入爸爸亲自搭建的泥土摔跤场时,爸爸对女儿讲的台词“要对大地充满敬畏”,久久在耳。日后比赛时,女儿总会轻吻摔跤场的泥土的场景,挥之不去。这一刻,我想起了这大半辈子在农村教书的父亲。而今天我所讲的父亲的故事,从这里正式拉开序幕。
悉心执教,对职业满怀敬畏。
“爸,你看看我们班的英语课,上课的时候就是教教单词、讲讲语法、背背课文,老师根本就不那么辛苦。哪像你,晚上还在家‘抄题’,第二天挂在前面黑板上让学生做,天天累的腰椎疼。”20__年,我读初一,父亲是隔壁班英语教师兼班主任。
那时候,乡村学校没有投影仪,班里学生家庭也不富裕,所以父亲通常会在开学前买好几本教参,还有一大摞A3纸,晚上回家用毛笔挑选一些好的题目写在A3纸上,每节课上有习题课,每周还有语法巩固。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还买一些英语挂图,提升学生的学习趣味。
“谢谢您,郭老师,我是20__届毕业的吕__,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天我考上县城里小学的在编教师了!中考由于偏科,分数不理想,就读了‘3+2’,学的是英语(初等教育)专业,特别感谢您,中考英语我考了143分,为以后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每年,父亲都会收到很多学生的来信,每次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农村孩子走出去不容易,由于偏科每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不多,但是我不能让‘英语’成为瘸腿学科。即使他们最后选择读职高上中专学师范,把英语这门课教好也为他们以后在选择上多个出路!”父亲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刹那间,我知道了,对职业的良心和工作的执着是必须铭记一辈子的责任。
大度宽容,懂得换位思考。
____年,父亲所在的农村初中有一个申报中教高级职称的指标。
“郭老师,您看这么些年,您每年年终考核都是‘优秀’,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和学科骨干,发表的论文也多次在市里县里拿奖,今年评职称,您看您能不能让我先晋级。我家里小孩还小,家属在县里上班比较忙。明年有指标的话,您再晋也是板上钉钉的事。”电话的那边,是我父亲学校的同事,还是15年前自己的学生。
“这些年,为了能评上‘中高’,你是起早贪黑的想着提高学生成绩,每年学生成绩排名都是第一;每次写论文,都是熬到夜里很晚,坚持自己写,让你跑跑你县里宣传部的同学,你从来都不听。今年我们综合考评得第一名,而且县里分的有名额,这一次说啥都不能让。更何况,你今年54岁了,她是你的学生,就冲这,她怎么好意思开口让自己先晋?我们坚决不让!”一旁的母亲,愤愤不平的给父亲说。
父亲最后还是把这个指标让给了那位打电话的年轻老师……事后过了很长时间,我就不解的问父亲,他很随和的告诉我说“年轻人不容易,何况人家家里确实有困难,什么事都不能那么较真,让出去就让出去吧,我们再等!”
担当正派,坚守道德底线。
母亲身体不好,我和妹妹自从上大学之后,家里的重担就压在父亲的肩上。父亲每天除了到学校上课、照顾母亲之外,还有4亩地需要打理。可是这些年来,父亲总是任劳任怨,乐观的面对这一切。
每年暑假和寒假,有15天是安排去教师进修学习。父亲很珍惜这样学习的机会,这期间每天早晨六点从家出发去县城学习,晚上六点回老家,很少请过假。每每晚上到家,总会给我们兄妹分享当天的精彩内容,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悟。
由于父亲英语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很多课外辅导机构到了暑假都会打电话给父亲,高薪聘请兼职,可都被父亲婉言拒绝了,很多同事说他“不近情理”“不识时务”。
去年,妹妹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父亲常常教导说”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唯有甘于坐冷板凳、耐得住清贫,才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家梁晓声曾说:“书架,是家庭最好的不动产;阅读,是最好的家风。”而对于我而言,我想说“父亲是我的榜样,父亲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家风”。因为父亲,让我真正明白“有了物质,那叫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
腊月二十八,我和妻子正在讨论写春联的事,父亲在一旁插话道:“记得把那副对联写上!”我狡黠地说道:“哎呀,都写了20年了,早过时了,算了吧。”父亲却大发雷霆,其实我们怎会忘记呢?说起这副对联,还得从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情说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只身一人前往合肥学习制作鞭炮的手艺。经过两年勤学苦练,父亲终于学成归来。回来后,父亲在家创办了一个鞭炮作坊,哥哥和姐姐也加入其中,母亲则负责后勤工作,小作坊办的有条不紊。由于父亲严格把关,哥哥姐姐发奋苦干,我家生产的鞭炮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真诚的服务态度、良好的信誉,迅速占领周边市场,经常供不应求。
记得有一年夏天,野猪肆虐,许多农户的庄稼都遭到破坏。父亲在乡亲们的强烈要求下,制作了一种用于驱赶野猪的鞭炮,俗称“雷公”,效果十分理想。一天,江西的一位汪老板来我家进货,进门时身上散发着浓浓的酒味,说是要买1000元的“雷公”。父亲告诉他现在没货,让他再等几天。谁知那位老板瞬间就急了,激动地说:“陶老板,不能再等了,再等几天,大家的稻子就全被野猪毁了。”父亲硬着头皮答应了,并让他第二天下午过来拿货。见父亲答应了,汪老板高兴得像个孩子,急忙从口袋里掏出1000元现金递到父亲手上。父亲执意不收,坚持一手交货一手收钱。汪老板也是个犟脾气,硬是将钱往父亲口袋里塞,双方僵持不下。母亲见状,为了不耽误时间,答应先收他400元,这样他才离开。
那晚,我们全家加班加点,就连我这个“娃娃兵”也上阵了,父亲一夜没睡,终于在第二天下午汪老板赶到时完成了任务。装好货后,汪老板将1000元钱交到父亲手上,就急匆匆地准备开车离开。父亲一把将他拉住,将400元钱还给了他,汪老板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汪老板坚持说他昨天没付钱,无论父亲怎么说,他都想不起这回事,这两头“犟牛”又犟上了。眼看天快黑了,我灵机一动,将家里的账本拿了出来,汪老板看后才把400元钱收了回去。临走时,汪老板竖起大拇指说:“陶老板,你真是个有信誉的人,和你做生意,我放心!”
就这样,汪老板与父亲由熟人变成了朋友。汪老板很重情义,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那年春节他送来了一副“和顺一门有百福,诚信二字值千金”的对联以示感谢。父亲连连称赞,并嘱咐哥哥贴在大门上。从那以后,每年春节,父亲都嘱咐我们写上这副对联。
口碑好,订单多,生意越做越红火。父亲请了几名帮工,还添置了几台机器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然而,1998年的一天晚上,我们全家正围坐着吃饭,几位村干部来到我家,村支书告诉父亲,政府下通知要求鞭炮作坊马上停止生产,父亲当时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接下来的几天,父亲就忙着退掉订单,变卖机器设备,处理剩余的鞭炮。许多老客户都表示惋惜,父亲却说没什么,应该遵守国家政策。全家人都失业了,家里也失去了经济来源,母亲骂父亲“孬”得不轻,不知道学着别人偷偷生产。父亲对我们说:“我既然答应了村干部,就不能反悔,要支持国家政策。”还指着门口的对联意味深长地说:“诚信二字值千金啊!”后来,父亲将两个姐姐分别送去学了裁缝、理发,哥哥也外出打工了,父亲自己则跟别人学做泥瓦工。
除夕那天贴对联时,我站在梯子上贴,父亲和儿子则在旁边扶着梯子,祖孙三人其乐融融。贴好后,父亲指着对联教儿子念:“和顺一门有百福,诚信二字值千金”,当读到“诚信”二字时,父亲读得特别响亮。我心想:这两个字会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
在当今社会,老人被家暴已经不是一件极少数的事件了。不禁感慨,当今社会的人是怎么了,人们素质提高了,却把最基本的传统美德给丢了。
我一个同学家就发生这样不孝的事情,只是没有家暴,只是言语辱骂。众所周知,老人啰嗦是很正常的,看你做了什么不对的,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他们都会说你。他们确实是为了你好,也不奢求有什么回报。
有一个周日,同学气喘吁吁地跑到我家里来,满脸泪水。他说,他爸跟他爷爷吵架了,吵得特别凶。邻居们都跑过来劝止我爸爸。可是我爸非但不听,还越说越凶,说的话也越来越重,最后面还说出了,要把爷爷送进养老院的话。我听了以后,就一路哭一路跑。他说他今晚都不敢回去了,怕爷爷突然不见了。
到了吃饭的时间,他爸爸打电话过来。跟他说,爸爸知道错了,以后不会赶爷爷走了,你快回来。同学听到他爸爸已经认错了,就回家去了。
连我这个十多岁的小朋友都知道,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大人们都不懂呢?他们辛辛苦苦把你们养大,好不容易可以不用辛苦了,你们就开始嫌弃他了,嫌弃他老了,不能赚钱了,白吃百喝。那你们自己不想一下,你们以前还小的时候,不是就这样白吃白喝吗?他们都没有嫌弃你,还把你当做宝一样。如今的你们又干了什么?他们只想待在家里,能找个亲人说说话,而不是去那个冷清的养老院说话。
所以,各位大人们,请不要嫌弃你们家中的老人了!有一天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老去,到时你的子女这样对你,你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好好跟老人聊聊天,把各自的烦恼都说出来,多一份交谈,就多一份理解。愿这世界上的老人都有一份安稳的家,他们的子女都可以理解和善待他们!
爷爷__年出生于__。__年,高中还没毕业,他就毅然投笔从戎,考入____分校,成为第十六期学员,毕业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税警总团上尉参谋。一次,他陪上级视察前线时,与日寇发生激战,因腰部中弹负伤,调至军令部。
爷爷生前经常教育我们要有爱国大义、民族气节。他年轻时的一些特殊经历也令我们感到骄傲。
1946年4月,爷爷作为军调处工作人员陪同中共代表薛子正、王震等到上海视察。
一天,爷爷开着吉普车拉王震将军前往外滩,半道遇见美军宪兵的吉普车迎头驶来。当时上海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中国人路遇美军必须让路。可爷爷面对呼啸而来的美军宪兵车,视若无睹,直驶而过。车上的美军既惊又气,呜嗷直喊,爷爷不予理睬,继续前行。
王震将军赞赏地说:“李代表,你很有民族气节!”
爷爷说:“上海是中国人的上海!”
同年8月,爷爷赴长春军调处分部,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共高层领导,目睹了共产党人的坦荡胸怀,受到极大影响,也由此促成了他于1948年10月在长春起义。
爷爷在世时还经常教导我们,要在逆境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1956年,爷爷在“肃反”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发配到北大荒,在兴凯湖农场参加劳改。在那里,他一待就是22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平反。
恢复工作后,爷爷非常注重廉洁自律,并对家人严加管教。他在友谊县任政协副主席期间,负责抓副食品生产时,反复告诫家人不许搞任何特殊。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上学路过豆浆馆,因口渴进去喝了一碗豆浆。服务员知道我是李学坤的孙子,就没要钱。爷爷得知后对我大加责罚,让奶奶领着我把钱送还豆浆馆。
作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政协常委、民革黑龙江省委常委、黑龙江省黄埔同学会会长,爷爷离休前社会活动较多,常到省里开会,还要下基层调研,市里要给他配一台轿车,被他婉言谢绝了。只要他一个人去开会或下基层,近道就步行前往,远道则搭乘公交车。每当有省外的黄埔校友、民革委员前来省亲、办事,爷爷都是自费在家用便餐接待。有些亲友对此深感不解。爷爷认真地说:“公款吃请用的都是群众的血汗钱,我于心不忍啊!”
爷爷的一生高风亮节,在令我们为之骄傲的同时,也在激励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孝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邻居们常议论,说我们家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好家风。
1963年,我和丈夫结婚时,公公已经过世,我们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丈夫每次出差回来,进屋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老人,请安问好,然后才回我们的房间。他经常嘱咐我:“不管老人说什么,都不要争辩,按老人说的做就是了。”
事实上,家里的事无论大小,我都与婆婆商量着来,把老人的饮食起居放在首位,悉心照料。
北大荒冬天的气温常常在零下35摄氏度左右。婆婆先是患上了哮喘病,后来发展为肺气肿,一到冬天病情加重就下不了炕。每次发病,丈夫都把医生接到家,为老人看病打针。
1970年冬,中苏边境形势紧张,各地积极备战。当时,丈夫按上级的指示带领民兵野营拉练,期间不能回家。
那年除夕,婆婆哄着我一岁半的小儿子睡觉,不满六岁的大儿子跟我学包饺子。晚上九点多,婆婆突然发病,大儿子扶着奶奶坐上手推车,我则抱起小儿子,一起送老人去医院看病。经过抢救,老人总算有惊无险。
回到家后,婆婆一直气色不佳,心情低落。我知道她担心的是什么:寿衣、寿材都没准备好,万一我丈夫回不来,我一个年轻女人家张罗不过来。
一位邻居说:“你想办法尽量准备吧,就当冲喜增寿了。”
于是,一位同事陪我一路小跑儿到木材加工厂买木料、做寿材,又把几年来省下的布票全拿出来买了寿衣料,起早贪黑全部做好。婆婆见我一个人居然把所有东西置办停当,心里既踏实又感动,病情也渐渐好转了。
在我们的影响下,孩子从小就懂得孝顺老人。大儿子上小学后,每天放学便给奶奶倒便盆;小儿子长大一点儿后,也学着哥哥的样子为奶奶倒便盆。
1972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婆婆病情加重,丈夫急忙送老人去医院救治。住院一周左右,婆婆宽慰亲友们说:“我这辈子没啥遗憾了,知足了。”然后,就像睡着一样安详地走了……如今,我与丈夫都过了古稀之年,儿孙们也像当年全家人照顾奶奶那样孝敬着我们。
____年12月,丈夫体检查出肺癌,两个儿子立即带他去省城医院做了手术。大儿媳在医院伺候了十多天,每天像女儿照顾老爸那样为老头子擦脸、拍打后背。大儿子只要听说有助于术后康复的食品,就买给他老爸。小儿子怕晚上睡着了老爸出现意外,就用布条一头系在自己胳膊上,另一头系在老爸胳膊上,只要老爸一动,他就会醒。
如今,8年多过去了,丈夫已经康复。我俩常感叹:如果没有孝顺的孩子们,哪会有幸福的晚年。
摘要:我们走进医院的病房,很小的一间屋子,屋内被暗红色的窗帘紧紧裹着,天花板垂下来的灯光微微亮着,没有一点声音,俯视着一张铺着雪白被褥的病床。
我们走进医院的病房,很小的一间屋子,屋内被暗红色的窗帘紧紧裹着,天花板垂下来的灯光微微亮着,没有一点声音,俯视着一张铺着雪白被褥的病床。
姥爷就那样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密密的皱纹自额头拉到了他的嘴角,嘴里不时发出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什么,我凑近了听,只听见姥爷嘴里断断续续地说着:“您放心吧,父亲,我会叮嘱孩子们,继承您的遗志,您安心吧”。说着说着,眼角滑落一丝晶莹的液体,姥爷又在说梦话了。
我的姥爷80多岁了,身体日渐衰弱。6月的一天,姥爷住进了医院,住院的第三天刚好是太姥爷牺牲的日子。姥爷的父亲肖元凯是一名烈士,在姥爷心里,父亲是英雄。据《襄阳县志》记载,1930年6月12日,太姥爷组织领导樊城区太平店肖庄的农民起义,结果在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宁死不降,壮烈牺牲。从此,姥爷便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念。
过了一会儿,姥爷醒了,看见我来了,就用他的两只手握住我,问我:“燕子,没上班吗?”“嗯嗯,今天休息。”我回答着。等精神恢复了一点,他又接着说道:“燕儿啊,在单位工作你要勤快,当年你太姥爷也是共产党员,为了人民解放才牺牲的。咱家是烈士家属,可不能给太姥爷丢脸,更不能有贪念。你姥爷年轻时经历过战争,也见过八路军,人家可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啊,你现在当上了公务员,可不能拿群众东西啊。”其实这样的话我已听过太多遍,但让我真正打心底里感受到此话的分量,还是在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因为经历,所以懂得。我赶紧回答道:“姥爷,我是一名党员,遵规守纪意识可强着呢,保证不越雷池一步。”我们相视一笑。
我就是在姥爷的唠叨声中长大的。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姥爷就要求我入党,做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关于党,我最初是从太姥爷的故事里知道的,我甚至幻想过共产党员都是“金刚不坏之身”,怎么砍头牺牲都不怕。后来才明白,哪有人不畏惧死亡,哪有人没有欲望,只是把责任与信仰看得比个人利益更重要,只是在抉择面前坚守自己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当我毕业成为一名公务员时,姥爷更是谆谆教导,告诉我什么是人民公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信念。
除了时时叮嘱,姥爷还以身作则,以他高尚的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____年10月,樊城区太平店镇对太姥爷的墓地进行修缮,并树立肖庄农民革命纪念碑。____年又新建肖庄革命纪念馆。太姥爷的墓地就伫立在山坡上,除了纪念展馆,政府为体恤烈士家属,还盖了两间四合院,并多次邀请姥爷去那里住。但是姥爷一口回绝,说:“我不占公家便宜,我不给党添麻烦,我不要补贴。钱应该花在更需要的人身上。”姥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年清明节、建党节等重大纪念节日,肖庄农民革命馆都会举办爱国主义教育、颂党恩教育等活动,来接受思想洗礼的人络绎不绝。姥爷每年都会早早去到那里,把院子打扫干净,对每一个来参观的人,姥爷都会唠叨几句。如果是公务员,就会告诫他要清廉为官,要珍惜党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把革命先烈的精神薪火相传;如果是学生,就会告诉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栋梁。如此年年,孜孜不倦。我知道,姥爷是将自己对党的那份热爱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里了。
姥爷还有一大爱好,看红色经典剧。他最爱看的是电视剧《潜伏》。这部电视剧反映的一个主题,就是共产党人的信念战胜一切。余则成对共产党的信仰是真实的、无坚不摧的,所以不论情况如何危急,他都无所畏惧地斗争着,随时准备为党的事业牺牲一切。每每看到这里,姥爷都会慷慨激昂,感慨于共产党人坚强如铁的意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障。这时,姥爷还会再一次提醒我:“燕子,你要做一名清清白白、立场坚定的共产党员,这是你的信仰,也是你的灵魂。”他总是反反复复地说着这样一句话,提醒我,勉励我,直到扎根于我的心里。
姥爷的故事很平凡,但是他用自己的一生体现着共产党人的自觉。他的信仰有血有肉,实实在在——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如此便是一生。
每一个人,都会奔往不同的方向,寻求不一样的东西。但有的人,一路走来,始终不忘开始的方向,始终不忘初心的温度,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摘要:印象中,父亲不止一次地给我讲过一个关于黄豆的故事。在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是生产队的保管员,每天晚上要到生产队的仓库睡觉守夜。
印象中,父亲不止一次地给我讲过一个关于黄豆的故事。在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是生产队的保管员,每天晚上要到生产队的仓库睡觉守夜。那时候条件很艰苦,冬天又冷,奶奶便差遣幺儿,也就是我父亲去仓库陪爷爷,给他暖被窝。冬天的夜很长,爷爷守夜的时候,父亲就在仓库东翻翻、西找找,权当玩耍。结果真被他找到了“宝贝”——一截蜡烛和一个罐头盖。这能干什么呢?聪明的父亲,点上蜡烛,再用火钳夹着罐头盖,盖里放着几粒黄豆,在烛火上烤,不多时,那黄豆就烤出香味来,吃上一粒,真是嘎嘣脆,满口留香啊。父亲每每讲这个故事,形容这个黄豆的香味,眼睛都会放光,好像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品,这曾经让小时候的我羡慕不已。黄豆是哪里来的呢?仓库里保管着全队的粮食和劳动工具,自然是队上的。
就这样烤了两天后,一天夜里,爷爷指着小半袋黄豆对父亲说,你要烤就拿这个袋子里的,其他的别动。只要有的吃,父亲哪里管是烤哪个袋子里的黄豆。得到爷爷允许后,父亲索性从家里拿了大的铁盘,每天晚上架在烤火的烘炉上烤起豆子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转眼,已是年关,那时候穷,没有猪可以杀,磨点豆腐就不错了!一天早上,天儿还没亮,就听见奶奶和爷爷吵起来了,父亲在被窝里听到好像是说家里的黄豆都没了。爷爷说,是你儿子吃了,那有什么办法。父亲一下惊醒,原来自己这几个月烤的都是自己家的黄豆,这让一家六口如何过年呀!他又惊又怕,从被窝爬起来,穿上鞋就跑了,到天黑才敢偷偷回家。
再回到家里,奶奶显然气消了许多,并没有过多的责骂。街坊邻里听说了,东家给一把,西家匀一点,好歹凑合着过个年。但是父亲却很自责,那时候条件那么艰苦,自己不能挣工分,还带累全家。心里又有点怨怪爷爷,仓库里那么多粮食,烤一点吃,别人也不会发现,或者告诉自己烤的是自己家的,不烤了就是。爷爷似乎看出来父亲不高兴,把他拉到一边说,屋里穷,你还小,想吃点豆子,我不会拦你。但是不能吃公家的,我是保管员,不能管别人不管自己。从此以后父亲多年陪爷爷暖脚,再也不吃公家的一粒豆了。
我稍长大点后,再听父亲讲这个故事。故事里的黄豆依然香喷喷,但是更香更让人神往的是一个父亲对子女的爱和一个保管员对公产的维护。爷爷不识字,自从有了生产队,有了保管室,就当上了第一任生产队的保管员。一直到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取消生产队保管室,他也是最后一任。三十多年的保管员生涯,保管了集体上千万斤粮食,上百万资产,私人却从未沾过集体一粒米。父亲也是一样,师范毕业后,先是当老师,后来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从来没拿过公家的一分一毫。
父亲通过黄豆的故事告诉我,不是自已劳动所得,无论何时、何地、何人的东西,无论是否有人看管,有人知道、有无数量能测出,都不能有半点占有思想,更不能因恶小而为之。
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四口之家,父母是普通的农民,姐姐是一名人民教师。记忆中祖上没有什么名人,也没有成文的家风家教世代流传,但家中父母和姐姐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一些朴素的言语,简单平凡却不乏大道理,在无形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要勤俭节约,不能浪费”
记得有一次在家中收拾衣服,看到有些破旧的衣服就收拾到一边,准备扔掉。母亲看到放在一旁的旧衣物就问道:“这些是准备做什么用的?”“已经都旧了,收起来准备一起扔掉”我答道。她二话不说,弯下腰来,一件一件拿在手中摩挲,随后说道:“这衣服虽不能穿,还能做其他用途呢,先别扔,放我那里。”之后,母亲做起了手工活,将衣物裁剪成擦地的抹布,别说,用起来还挺顺手。慢慢,我才明白,母亲的勤俭节约,不仅仅是节省钱,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于资源的珍惜、对自己与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巷子干净了,心情也跟着清爽了”
老家的房子是一个巷子口内带院子的平房,父亲每天早上都会打扫卫生,用扫帚清扫灰尘,不只是清扫自家屋内和院子,连整条巷子他都会一并扫一扫。在不理解父亲做法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他,问他为什么每天都要扫巷子,住在巷子里的又不止我们一家,别家怎么就不扫一扫呢。他的回答是,做任何事,都不要管别人怎么想怎么做,做好自己就行了。巷子虽然是公共区域,但也是通往家的必经之路,看到巷子干净了,心情也跟着清爽了。在他的话语中,我懂得了父亲不只是爱自己的“小家”,也爱公共区域里的“大家”。有的时候周末回家,我也会拿上扫帚扫一扫巷子,在扫除巷子灰尘的同时,也扫除心灵上的灰尘。
“多读书,读好书”
姐姐一毕业就在离家不远的一所学校当教师,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了,在这七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对学生们的要求很简单,只有两句话:多读书,做好人。她经常鼓励学生们看各种各样的书籍,教育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在她心中,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注重言传身教。她不仅对学生严要求,对自己也是一样,要求自己每月至少读一本书,范围广泛,散文、诗集、自传、小说等等,她会根据当月的心情挑选书籍去阅读,一边读还一边作记录,慢慢地,读书成了一种习惯,成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开始喜欢上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忧解烦定心性,陶冶性情美心灵。
去年年底,我通过遴选考试考入县纪委宣传部工作,工作以来每次回家,母亲都会对我提要求,要认真工作,不要怕苦怕累,宁愿多干活,不要多抱怨,要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母亲的话简单朴实,我也牢记在心,在学习上认真踏实;在生活中,对待身边的人毕恭毕敬;在工作中,扎实稳重,勤恳能干,愿意帮助别人。
儿时起,妈妈的这句话就时常响在我们的耳边。那时候,我们都似懂非懂,但知道:人,要有教养,要辈辈传。
长大了,才知道这是北方的俗语,也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对后代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模仿,是一种家风的传承。由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现如今我们兄妹四个各自成家立业,也算事业有成,最主要的是我们及我们的孩子们都孝顺。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我家祖代相传并引以为骄傲的事。父母虽然没给我们讲有关孝顺的大道理,但我们是从小看着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对亲人的关爱长大的,孝老爱亲,在我们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养育了我们兄妹四人。本是六口之家,但先是老舅来读书,几年后,老姨参加工作住到我家;老舅当兵走了,姥姥、姥爷搬到了我家;后来四舅的儿子来学前班读书,一住就是近十年……我们从没听见父母喊苦、说累,看到的都是每天微笑的面孔。
至今,姥姥瘫痪在床的画面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那是1993年春天,一向要强的母亲哭了,哭的特别伤心,姥姥瘫痪了!从那时起,母亲每天下班回家,不仅忙家务,还要侍候姥姥,擦屎擦尿洗身子,每天定时背着姥姥去医院针灸,回家来锻炼腿部肌肉。50多岁的母亲每次帮姥姥锻炼完都是气喘吁吁,大颗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紧接着是大块的尿布一堆又一堆的浆洗……
母亲怕屋里有味,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都是在屋外的院子里给姥姥洗尿布。春秋还好,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风,放上些热水也转瞬变冷,母亲的手粗糙开裂。都说老年人真的像个孩子,由于瘫痪在床,姥姥时常大便干燥,医生让吃果导片,姥姥就偷偷多吃,结果又止不住,弄得满炕都是。母亲依旧耐心收拾,没有一丝怨言。
正是父母的孝老爱亲感染着我们,我们兄妹四人从小就都非常懂事,都会做饭、做家务,还从不吵架。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烧柴都靠自己家上山弄。父亲母亲领着二哥去树林里砍柴,大哥领着我和弟弟在家做饭。大哥也还小,就蹲在锅台上做饭,我负责烧火。等父母他们回来的时候,饭也熟了。
那时生活比较困难,父母又怕耽误我们长身体,每天中午都吃饺子,但大多是菜馅。中午下班回家,全家动手:和面的,剁馅儿的,擀皮儿的,包饺子的,烧水的……边干活边讲着见闻、笑话,忙的不亦乐乎!等到大哥上了大学,每到寒暑假,我们哥几个就成了家务及做饭的“主力军”。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更是无需父母动手,大哥、二哥掌勺,我备料,弟弟负责做米饭、摆放碗筷、酒水等,父母偶尔监督一下,挑挑毛病,真是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直到如今,我家过年都是大团圆。大哥住在呼和浩特,弟弟远在山东,但每年春节务必回家。虽然只有几天的假期,虽然要开十几个小时的车,虽然旅途劳顿,可到家后没有谁歇息,马上开始“战斗”:我们哥嫂弟妹七八个争着当主厨、备料,一日四餐,餐餐丰富;席间推杯换盏,题词助兴;餐后轮流陪着父母玩牌,哄他们开心;睡前全家围坐在一起,说各自的工作、生活,滔滔不绝,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父亲母亲总是看看这个,瞅瞅那个,笑得合不拢嘴,眼里满是自豪。
“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现在这句话又成了我们这一代教育子女的“名言”。我的侄子、侄女、女儿、儿子耳濡目染,也是“孝”字为先。你看:我那十岁的儿子正在为姥姥、姥爷开门……
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正在热播,这档集结了九大国家重量级博物馆27件珍贵馆藏文物的节目,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引发了全民的疯狂追捧和热烈讨论。大家在津津乐道那一件件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时,更为每一件国宝背后所承载的家国复兴、民族文化故事所深深震撼和感动。
在我家,也有三件颇有历史的“家族宝藏”,它们虽然称不上名贵,也谈不上价值连城,却成为祖祖辈辈都奉若至宝的精神财富。
第一件:书法《吃亏是福》
每一个初进我家的人,都会被客厅悬挂的一幅字所吸引,上面写着“吃亏是福”四个大字,每一个都写得遒劲有力,直欲破壁而出。
这四个字,是高祖父的杰作。高祖父生前是方圆十里出了名的老中医,不仅医术高超,妙手回春,而且医德高尚,仁心仁术,从来不收穷人的看病钱,为此,乡亲们都非常尊敬他。当年,红军长征时路过家乡,高祖父不仅主动去给伤员看病,更连夜进山采摘草药,送给战士们路上使用。
高祖父生前没有其他爱好,除了钻研医术救死扶伤之外,闲暇时光就喜欢舞文弄墨,也正因为如此,活到了88岁高龄。临终前,高祖父特意写了这幅字,并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告诫子孙后代们:人生在世,要少一些贪念,多一些慈悲,吃亏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唯有秉承着善良的品行,拥有一颗淡泊、知足、禅意的心,才能品尝到生活的甘甜,活出生命的精彩!
第二件:紫檀木戒尺
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虽身为“文化人”,却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厉。为此,爷爷特意找人做了一把紫檀木戒尺,并在上面刻下家规:“凡我王氏子孙,做人忌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做事忌无诚、无信、无礼、无节,如有犯者,重责二十。”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饥荒,全家人经常吃不饱饭。一天,爷爷和奶奶出去工作了,忙到中午都没回家,弟弟妹妹们饿得大哭,大伯没办法,就跑到镇上的公社偷了一些粮食。回家后,得知此事,爷爷当即拿出戒尺责罚了大伯二十大板,双手都是血,然后亲自押着他去公社认错。爷爷挥舞着戒尺说:“穷,并不可怕,做人必须要有骨气!以后谁再做偷鸡摸狗的勾当,我手中的戒尺可六亲不认!”
正是在这把戒尺的“鞭策”下,父亲兄妹几个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而且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出类拔萃。
如今,爷爷的紫檀木戒尺被“供奉”在客厅的香台上,早就不再行使它的特殊使命。但是,每年春节或中秋吃团圆饭时,家族所有人都会对着紫檀木戒尺鞠三个躬,那不仅是对爷爷最深切的缅怀,更是内心深处对戒尺的一份肃穆与礼赞,同时告诫子孙后代们:无论何时,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的心中都要有一把“无形的戒尺”,约束自己的行为,端正自己的态度,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第三件:无偿献血证
在我家的书房里,有一个做工精致、古色古香的小木箱,里面不是装着贵重的物品,而是几叠“无偿献血证”——这是多年来,全家人义务献血的爱心见证。
父亲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受伤,失血过多,但医院的血库不足,母亲急得快哭了。正在这时,一名病人家属得知后,主动献血,才挽救了父亲的性命。从那天起,父亲便决定,每年定期去义务献血,把“爱”传递下去。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就对义务献血充满了憧憬。大一下学期的“五四”青年节,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庄严的党旗下宣完誓后,我便意气风发地去献血。献完血后,我收获了生命中的第一张无偿献血证,激动不已。19岁生日那天,我还惊喜地收到了血液中心寄来的精美卡片:“我们以生命的名义,感谢您的奉献!”那一刻,我由衷地感到了奉献的光荣。
现在,全家人依旧坚守着“爱”的约定:每年的生日、国庆节,或工作取得了成绩、晋升等,都要去献血来激励自己。我也会以身作则,把小木箱的“秘密”传承下去!
这三件普普通通的“家族宝藏”,不仅承载着祖祖辈辈一脉相承的家风家训,更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成为留给后世子孙的一份价值连城的“传家宝”。这是三笔无形的巨大财富,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从古至今,在中国家庭的家训里,有关训诫后辈读书的内容非常多。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在过去,读书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整个家族来说都非常重要。而在今天,教育子女用功读书已内化为一种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企业员工鹿鸣君谈起读书颇有感触:“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妈妈看我学习不好,也不聪明,就不想让我上学了。而奶奶却说,只有上学才有出路,只要孩子不说不上学,再穷也得供。”就是这句话,给鹿鸣君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懂事后才知道,奶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鹿鸣君说,在刚恢复高考时,奶奶就为四姑四处奔走,游说村民为四姑争取指标上学。最终,四姑如愿考入承德财经学校。三叔多次从围场一中辍学跑回家,被奶奶连夜送回学校,但最终未能考上大学。后来,三叔后悔不已,当兵转业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学历,成为一名教师。七姑高考落榜也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在奶奶鼓励下,边代课边学习,考上承德财经学校。未考上学的其他叔叔、姑姑长大后,也为奶奶对待子女上学的用心良苦而叹服,只怨自己没有珍惜上学机会,未能用知识改变命运。
“当时家境贫穷,住的地方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因为孩子多,奶奶会炒一口袋向日葵籽,背出5里地,然后乘坐火车去120公里外的承德卖。因家里无劳动力挣工分,还得向村里交钱,到年底才能分口粮。”鹿鸣君的父亲排行老大,是唯一一个因家里缺少劳动力而被迫辍学的孩子。
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鹿鸣君逐渐感受到学习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考出去的叔叔、姑姑‘农转非’成了国家工作人员,有富余钱帮助父母供我们上学,经常对我们言传身教。我们也暗下决心,努力学习。直到有一天,村党支部书记举着录取通知书一路小跑来到我家,使我真真切切感受到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喜悦。”
时过境迁,城市和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鹿鸣君说:“奶奶这句话一直清晰地萦绕在耳旁,始终影响着我。求知无止境,我也经常把感受说给后辈听,不忘初心,永远传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要有严明的法律法规,人们才能有序的生活。一个家庭要有良好的家风家训,每个成员才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我也一直遵循着“孝顺、诚信、勤劳、大气“的家训成长着。
“百善孝为先”这句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训,一直在我父母的身上实践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在父母的身上我看到了特例。奶奶十年前患了皮肤癌,一开始对生活还没有什么影响。可近些年因为她年岁的增长,身体抵抗力降低,皮肤开始溃烂,经常会发烧。一年半之前又摔了一跤,直接就下不了床了。奶奶有9个子女,都生活在萧山,只有我爸爸一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大家商量每户人家10天,轮流照顾奶奶。原本照顾奶奶的事情可以出点钱由其他的亲戚代劳。可爸爸不同意,他说:“奶奶辛苦一辈子,现在她需要我照顾,作为儿子这是我必须做”。即使在他自己身体不佳的情况下,每次只要轮到他,他再忙,都会安排好工作和妈妈一起从舟山赶过来照顾奶奶。爸爸工作忙,平时在家其实不太会做家务,可是在照顾奶奶时,我发现他却一下子能干了不少,帮奶奶换药、洗衣、做饭,不嫌脏不怕累。特别是奶奶去世前的一周,爸爸更是没日没夜地照顾奶奶。奶奶走的那一天,爸爸一直守在她身边,看着她安详地离去,爸爸才安心
父母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我,影响着我。我现在在外地工作,平时照顾父母的机会不多,但心中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有空就打电话问候一声、有时间多回家看望他们,能够尊重他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合理建议。
“父母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孝敬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样,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我的老家在东北的偏远农村。我们家普普通通,没出过名人,也不是当地的望族。虽没有传承下来的成文家规,但带着泥土气息的朴实家风却潜移默化,伴我成长。想起家,想起父母,一个个画面浮现在脑海。
父亲是家里的老大,主动承担下来奶奶家的农活儿。每年的春假,父亲都会带着我帮奶奶家干活儿。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都要用铁滚子压实翻新的土壤,俗称“压滚子”。当时还太小、不懂事,每次“压滚子”都有畏难情绪。父亲看出来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你爷爷奶奶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多帮他们分担点儿农活,他们就能少挨点儿累。儿子,你听说过‘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典故吧……”小时候的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直到去年清明小长假回老家探亲,看着父亲蹒跚的背影、母亲花白的两鬓,心头一动,放弃在家休整的念头,主动提出帮父母打理菜园、准备春耕。妻子用手机拍下我“压滚子”的画面。画面里的自己,按照小时候父亲教我的动作要领认真地“压滚子”。猛然间回想起父亲当时的话,恍然大悟,当年父亲带我干农活儿,就是要提示我不忘感恩。
母亲是村里的小学教师,也是我的班主任。从教30多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一天,母亲的QQ号状态忽然改为“无须扬鞭自奋蹄”。我好奇地问了下她最近的工作情况。原来,学校给她安排了一项任务,让她退休前再带一届一年级学生。母亲说,“说实在的,谁也不愿意带低年级的学生,孩子小、太操心。但是每次看到班里这帮孩子们,都会想起你小时候。心里想,用多大心思教你就得用多大心思教他们。”“您身体不好,差不多得了,不能太拼啊!”我心疼地说。母亲却严肃起来,“不好好教哪行啊,干一天就好好教一天,教学生要对得起良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年的教师节,母亲都会收到学生们从全国各地发来的祝福短信、微信和明信片。她培养的学生很多已为人父母,有的甚至宁可让下一代晚上学一年,也要把孩子放在母亲带的班里。一名普通小学老师,给自己的学生心里留下如此深的烙印,背后的付出可想而知。
现在想来,母亲的那句“对得起良心”,最朴实,最真挚,也最崇高。
……
虽身在他乡,往事却历历在目,对家的思念越发浓厚,对家人的爱也越发浓厚。
做人学会感恩,做事对得起良心——父母言传身教的家风虽朴实无华,却意蕴深厚,让我受益良多。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深化拓展,就有了对同志、对组织的感恩;把做事无愧良心一以贯之,就自然能不忘初心,兑现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这是生命之外,父母给予我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家训不是警句,而是嘱托,一代代流传下来,烙在心里就是信念,靠着这信念就能做有意义的事。
——题记
很小的时候,听祖母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站在树上撒尿。孟子从树下路过,回头笑了笑。秦始皇从树下路过,抓住小孩收拾了一顿。祖母总结后嘱托我:凡事莫任性,任性逞强必遭灾,凡事须忍让,恶人自有天来收。从史实角度看,这个故事站不住脚,但很有教育意义。祖母没有文化,但心底的那份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此,一个信念印在我的心里。那就是:做人得管住自己,不能由着性子来;遇事不能发火,总有办法来解决。读书的时候,自己是个孤僻内敛的人,但能秉持这个信念,与朋友相处能把握分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遇事总能放一放,捋一捋。岁月洗礼,善良的朋友们伴我度过美好的时光,自己也因为他们而接触到一个个缤纷世界,他们的性格和见识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帮助我一天天成熟起来。
父亲的话也影响着我。他是个普通农民,但很有见识,在生产队管过事,不贪不占,记录结算都很认真,谁有事他都会热忱帮忙。他也教我遇事不要由着性子,与人相处要懂得忍让,处处要为别人着想。前多年父亲卖菜时,买菜的人还不怎么挑拣,他倒可着劲儿挑出大的好的给大家,也不怕剩下小的不好的难卖。时间久了,邻村都知道我家菜好,我家卖菜人是个好人,我家的菜也因此卖的快。父亲的嘱托和祖母的嘱托有相似之处,我记着他们的话,按他们的话去做人,尽管自己不爱说话,也不富有,但还是交了不少重情义的好朋友。
在我做事的准则中,有一条深受父亲影响,那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对朋友要忠诚,对国家更要忠诚。父亲爱看戏,对忠臣良将的故事尤其喜爱,常把报效国家当做荣宗耀祖的事,也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大学快毕业时,经过深思熟虑,我主动找到辅导员,申请支援西藏教育,也和家里达成了一致,希望以此作为实践信仰的开始。当时,学校里没有援藏的项目,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辅导员也不知如何申报,后来这件事情就没有办成。大学毕业几个月后,征兵工作开始,得悉大学毕业生还可以参军,在家里支持下,我到军营实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抱负。尽管没有经历壮烈激怀的传奇,但我和战友们攀登顶峰亲眼目睹了远景苍茫的中朝边境,经历了战备紧张的战术训练,做过琐碎平常的部队工作,也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夜扛枪站岗。报效国家是传奇,也是生活,平凡的一天天连接起来就是一本报国的日记。忠诚,是父亲给予我的财富。
在教育岗位上,我也不曾忘记、更不敢忘记长辈们的嘱托,得意时不能由着性子无端膨胀,要保持清醒管得住自己,说话做事要有分寸,遇到难相处的人和事要学会包容忍让,坦坦荡荡,以义相待,时间久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人总会看清人,也会明白一颗心。教育工作是平常的工作,但一个个教育工作者的平常工作合在一起就决定着民族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只要明白教育也是报国,就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就能以神圣的使命感投入这极有意义的工作。长辈的嘱托不能忘,一句句劝诫汇成一条宽广有力的河流,这强大的信念将教导一辈辈后人继续做好人,办良心事。
“唰唰唰……”“妈妈,不用洗这么久啦!”“要的,要的!”我妈妈每天喜欢把碗洗个三四遍。
我们家忽然起来股“洁癖”风,做什么事情都要非常的细心,不能有一点点的闪失。
我爸爸是一名大学的教师,每天差不多都要很晚才能回来。
最近,爸爸正在写书,叫《点击世界》。爸爸用了两三个月才写好,但在写完的那天晚上,本以为爸爸已经写好了的我兴高采烈地跑到爸爸那,来好好看看爸爸写的书,仔细一看,爸爸还在用手在键盘上打字,我看爸爸,他在电脑删除了一些句子,又加了一些,于是,我跑过去问爸爸:“爸爸,明明写好了的干嘛还改啊!你都改了好多遍了!”我跟爸爸说。因为我想爸爸快一点交稿,这样,书就出的早点了。“杨洋,要细心的看一下的嘛,如果不细心看,这本书不就有很多错别字了。你也知道爸爸对待事情是要求严谨细致的,一个错别字也不能逃过爸爸的‘法眼’哦。”我看着爸爸细心地修改,心里想这应该是对工作严格要求的“洁癖”,想着想着就高兴起来了。
一般的人书写好了就交上去,可爸爸不同于其他人,爸爸却是非常细心的把书稿看了一遍又一遍,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妈妈是一名交通银行的会计,非常喜欢和爸爸算钱。
“唰唰唰。”“妈妈什么声音啊!”我看见妈妈熟练地用布擦碗,然后在碗里倒入洗洁精,水一冲,碗里装满了泡沫,刮一下,一吹,一个个小泡泡飞在了天空上。我看见妈妈把碗筷洗了一遍又一遍,“妈妈,不用擦了,已经够干净了,你还要带我去玩呢!”我叉着腰说。“要擦干净的,我在网上看见,有一些人因为洗洁精没有洗干净而肚子吃不好了!”妈妈非常认真而严肃地说。“你都洗了N遍了!”“小孩子别管这么多!”妈妈继续洗着她的碗。
虽然,妈妈洗了这么多遍,但我知道,她这样做是为了我们的食物安全,不管怎样,都是为了大家能健康的生活下去。
我是一个马鞍池小学的学生,是一个在生活中非常喜欢用涂改带的人。
“哎呀!这个字写不好了,涂了涂了!”我在本子上涂了过去。“呀!涂得太不干净了,再涂一下。”看见涂干净了后,我心满意足又开始写了,“杨洋,写作业写快一点,以后初中的时候你作业要怎么办呀……”妈妈看我作业写得慢不耐烦地说我,“写作业不一定非要每个字都写得好看啦!差不多就行了!”可是,我对自己要求很严,不管怎样就是看不起自己的字,总要把字写的非常好看。因此,妈妈跟我讲的,我一句话都听不进去,自顾自的把不好看的字划掉,在一边的妈妈都快气病了。
“妈妈,慢工出细活,你就再忍一忍嘛!这样,一本书抄写下来我看了才舒服!”我笑着对妈妈说。
有很多人讨厌有“洁癖”的人,但我感觉,有“洁癖”的人做事是最细心的,生活习惯是非常好的。
说起家风家训,大家的脑海中瞬间闪现的可能是书香门第和名门望族们教子有方、待人有礼教、处世有涵养,比如大家所知道的《颜氏家训》、《曾国潘家书》等书籍。其实在我看来,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只占少数,能够代代相传,繁衍不息的华夏文明则是普通百姓的家教文化。而我也是这普通百姓的一份子,说起我家的家风,没有令人动容的特别之处,即“忠孝、勤廉、和气”,无外乎些浅显易懂的家教小故事,但却深植于我心,伴随我的成长。
对于“忠孝”的启蒙,还得从搬凳子吃饭说起。自我有记忆以来,爷爷奶奶一直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故而吃饭时都是围坐在一起,因爷爷奶奶的年迈,走到厨房的这一点距离都很费力,这是我变会被爸妈赋予搬凳子给二老的重任,虽然那时的我并不明白这其中的奥秘,但是从爷爷奶奶那满脸的堆笑,以及不停的夸赞懂事的时候,让我干劲十足,来回奔跑而毫无怨言。现在想来,怕不是凳子坐着如何舒服,而是子孙的孝道让他们心满意足。“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难怪有人会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生命交界处的链接,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我为儿时父母让我尽“孝”的传递而自豪。
对于“勤廉”的影响,得从外公的故事讲起。外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我有记忆以来,每日深夜的灯下,总看到他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文字,准备着第二天的备课笔记。因那时学校资深教师较少,外公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着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无论在哪里,他所带的班级,任教的学科,都是响当当的好。自年轻师范学校毕业后,外公一直在乡村教学,早出晚归,以校为家。乡村学校资源短缺,外公认真钻研教材,只要有教师培训,他都积极报名参加,虚心求教,勤奋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更受的同行的好评。外公的优秀,学校领导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被升级为教务处主任,而这时,有部分的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在进入社会后在学校谋得一职,而外公均一一拒绝,他说:“船到桥头自然直,孩子们的将来自有孩子们自己做主。”是啊,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勤更能补拙;而勤奋获得成果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廉洁。
至于“和气”,得从我的婆婆说起。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婚后的我都是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记得刚刚认识我老公时,听到他对妈妈评价的第一句话就是“好管事的大妈”。农村的生活犹如一个大舞台,每天上演着不同的节目,每当周围邻居吵架时,我的婆婆总会出现在第一视线。农村读书识字的人也不少,对于文绉绉的大道理有些不能兼容,但却非常认可婆婆那番“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言论。只要她出马,事情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现在想来,大家共有的这份和气,才成就了我们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及家风,更是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首次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也是民风社风的根基。家风是一个家族的灵魂,它不是挂在嘴边的唠叨,也不是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它是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已成为一种习惯的“动作”。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我们只有在严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才会健康幸福地成长。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心中。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家家户户户都有自己独有的规矩,我家也不例外。
爸爸常常告诉我:“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所以,如果爸爸妈妈在一件事上争论不休,各执一词时,家里的长辈们不管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还是随口一说,都是值得爸爸妈妈参考并认定的。又比如说,爸爸一直不怎么喜欢吃油腻的东西,可外婆毕竟不太了解,喜欢给爸爸做红烧肉,用红烧肉里的汤给爸爸拌着饭吃。爸爸只好咬牙吃了下去,还自个儿夹了几块油光闪闪的五花肉,一边吃一边说外婆年纪都六十出头了,可做菜的技术却还是那么好。
妈妈也常告诉我:助人为乐,乐于助人。所以,在公共汽车上,妈妈总是为他人让座。如残疾人、孕妇、儿童。又比如说,妈妈有次拾金不昧,并找到失主,失主感谢万分,可妈妈却一笑而过。
除了这些,爸爸妈妈还要求我:见到老师敬礼问好,遇见同学招手说早。在学校,不打不闹,不疯不叫。在课堂,认真听;在课间,看读物。
如果我做得不好,爸爸妈妈便会依照实际情况处罚批评或教育。在3至6岁,爸爸妈妈会采取一种方案,就是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就可以换一颗星星,一颗星星很容易得到,如给妈妈揉揉背。但在这不经意间,就养成了一些基本的好习惯。在7至10岁,也就是记忆期,就必须换一种方案,不能让你记住付出就是为了索取。总而言之,爸爸妈妈会在不同的年龄段精心制作同步的方案。
有了家规家风,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无论大家、小家都要有一定的家风家训,“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家风家训是什么呢?妈妈常常教育我,做人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可我就没有做到,这就要从我小时候的一件事情说起了。
大概是上三年级的一个下午,我们一家在外面玩耍。突然,妈妈问我:“今天弹钢琴了吗?”糟糕,今天只顾玩耍了,忘记弹了。我只好吞吞吐吐的说:“我……忘记……弹……了。”妈妈听后顿时怒火三丈。我王淑瑞可是一个看别人脸色的人,见妈妈生气了,我立马讨好般的回答说:“我明天弹双倍的时间。”这件事才过去了。
第二天下午,我正在看电视,妈妈来叫我弹琴:“宝贝弹琴了。”“现在才两点多,我不是三点半弹吗?”我疑惑不解的说。妈妈回答我:“你昨天说今天弹两个小时。”我狡辩到:“我没说,今天只弹一个小时。”妈妈呦不过我,只好走了。
又过了几天,妈妈突然说下午要带我去游乐场玩,我非常激动的准备上了吃的喝的,等待着下午这美好的时刻。
下午,妈妈正在睡午觉,我把她叫起来说:“妈妈,走,去游乐场玩。”“我没说去游乐场啊。”我正要跟妈妈反抗,突然想起了前几天我否认我说过第二天要弹两个小时的琴,妈妈这是在学那天的我,我只好乖乖的闭上了嘴巴。
我感觉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便立马去吧那一个小时琴补上了,弹完后,妈妈夸我是知错能改的好孩子,还带我去了游乐场玩。
这件事过后,我再也不失信于人了,因为妈妈教育我之后,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诚实,失信就是失败,要想成功最基本的也是诚实。这就是我家的家训,更是我家的家风。家风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弘扬民族精神。
家训,字典上是这样解释: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由此可见家风、家训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我,人要诚实的活着。渐渐长大了,也就把诚实当成了家风。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童年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这也加深了我对家风的理解。小华盛顿得到了一把漂亮的斧头后,想试试它的锋利,便把父亲心爱的樱桃树给砍了。父亲见自己的樱桃树被砍,很生气。小华盛顿虽然害怕,但他是个不说谎的孩子。在盛怒的父亲面前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说:“我的好儿子,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爸爸原谅诚实的孩子。不过,以后再也不能随便砍树了。”我想,华盛顿长大后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成就,与他小时候就培养的诚实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俗话说:“民无信不立”。就拿名家郭沫若的故事来说吧。他小时候很调皮,但是很孝顺。他母亲得了一种“晕病”,他听说芭蕉花可以治母亲的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到一座花园里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他和哥哥就把这朵花摘下来带给母亲,母亲知道他们这样是孝顺她,但是儿子的行为让她很伤心。这件事情也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此再没偷拿东西。
言传身教,见过的世面越多,对家风的认识也就越强烈。一个人的善良才能成就他的诚信,华盛顿之所以成为华盛顿,郭沫若之所以成为郭沫若,都离不开长辈的谆谆教导、代代相传的家风。
因为善良而真诚,因为真诚而美丽。沿着诚信的家风之路,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每家都有不一样的家风,你想知道俺家的家风吗?好吧,我不妨告诉你,那就听俺徐徐道来吧。
当老师留了这个作业,我就回家问爸爸,爸爸笑着说:“咱家的家风就是打不听话的小孩儿。”问妈妈,妈妈说:“咱们家没啥家风,该做什么不用催就行。”我躺在床上左思右想,总结出了我们家的家风。
第一就是勤劳。妈妈开个店,爸爸打工,都经常早出晚归。妈妈每天除了看门市还要干家务活,十分辛苦。天才微亮,爸爸妈妈就起来了,准备饭菜,忽忙吃几口就各忙各的去了。忙了一天,回来后要做家务,到了晚上妈妈还在处理家中的杂事,把一切事物料理好后才有时间休息。别看他们辛苦,可都没有半句怨言。
爸爸妈妈不仅十勤劳,而且很节俭。有一天中午,我吃米饭时洒了许多饭粒,爸爸说:“唉!你们小孩子是没挨饿过,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我们小时候没钱顿顿饭吃不饱。现在有钱了,你们却一点不知道珍惜粮食!”我听了羞愧地说:“爸爸对不起,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爸爸妈妈不光节约粮食,还很节约水资源。有一次我在刷碗。我打开水管,让水一边流着一边刷着,妈妈见了就训斥道:“不要浪费水,用个盆接水,把碗放在盆里刷不行吗?要是人人都像你一样地球上早就没水了!”
从那往后我这种错误也再也没犯过。
希望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良好的家风,让家风帮助我们学会做人,成为国家高素质的人才。
我的父母都没有怎么读过书,作为“家父”的爸爸老是总把“应该有礼貌”作为口头禅,作为“家母”的妈妈会时常念叨“都六年级了,应该要好好学习”。也可以说这两句话一直伴随着我长大。
从记事起,每逢家里有客人来都会看到父母堆满笑容,热情大方地接待客人。我则不问不答,有问必答,大人说话小孩不插嘴,大人吃饭不上桌,于是老听到客人讲,“哎呦,你家小孩真懂事。不愧是有礼貌的孩子,真是好家教啊!”但是平时,我可没这么安分,会时不时捉弄一下老爸,例如在睡觉的时候把他的头发卷成一团,再用夹子夹住,于是老妈手拿扫把把我驱逐到阳台或厕所里,还能听到老爸的怒斥,“你这个小兔崽子,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虽说已经00年代了,但由于父母从小生活在那个年代,便会用那个年代的教育方法来教育我们。但就是这些教育方法,让我的成绩有所上升。
每到晚上,家里没有哗啦啦的麻将声,也没有吵吵闹闹的说话声,只有我在写作业的沙沙声和父母翻书报的声音。有时,全家人也会因为一道题目而争得面红耳赤。
但毕竟是“古老”的教育方法,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封闭策略。电视不让看,电脑不让玩,假期不准出去玩,就连手机都不让碰了,说是对我眼睛不好,似乎是想让我整天待在家里,慢慢地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不,就连课外书也只能呆在被窝里或厕所里看,父母也只允许我看一系列的作文书,我怎么会喜欢看那些作文书呢。但到无聊至极的时候,我还是会翻一翻一两本作文书的。我真想大声对父亲说;“都00年代了,那些老掉牙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改一改了。”但害怕于父亲的威严,那些话时常到我嘴边又咽了回去。
这就是我的家风,有利有弊。但是我始终坚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好家风终归会落脚于我家。我的家庭将变得更充实、更美好。
“福不唐捐”来源于《普门品》,是指努力绝不会白费。唐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唐捐就是白白地丢失。所以福不唐捐可以解释为:世界上所有的福德与努力,都是不会白白付出的,必然迟早是有回报的。
从小爸爸妈妈让我读诵、背书、做事,有时我很不愿意,他们总是说这是福不唐捐,读小学懂事后,爸爸对我说,福不唐捐是我们的家风家训,是指你所做的点点滴滴的好事、实事,最终将惠及于你,不会毫无作用,不会白白的流失,当然反过来说,你做的坏事也不会白做,迟早会受到处罚的,这跟民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这是鼓励我努力和做好事。
每个认识我的人都会夸我是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好少年,因为爸妈从小就引导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不仅多年坚持下来爱阅读、练书法,还参加了杭州经典读诵会,到现在为止已读诵了《三字经》、《老子》、《大学》、《中庸》、《论语》等,爸爸说这些活动你从小努力了,长大后肯定会受用的,福不唐捐。我现在已从古文化中领略到做人的道路,做人先要修身养性,再齐家治国,只有从小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好了,长大后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我还热心公益,关爱他人志愿服务,认识到不仅要关心大自然,更要关心周边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双休日到小区义卖,去湘湖边捡垃圾,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到丽水山区和小朋友结对子等,做这些都是最开心的事,妈妈说你做了这些好事,就是对你的锻炼,福不唐捐。因为人一定要有爱心、有理想、有精神追求,这样才是一个高尚的人。
福不唐捐,这就是我的家风家训!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风。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要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懂得感恩、诚实守信,做个善良宽容的人。
爷爷是一家之主,每次遇到重要的事情需要商议时,开始,大家各抒已见,争论不休,最后就由爷爷拿定主意,一致通过。这,就体现了我家的第一大家风-----孝。
《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说:凡是父母喜欢的东西,都应当尽力去准备齐全。凡是父母不喜欢的东西,就要谨慎去除。
记得有一次爸爸出去吃饭,奶奶告诫他不要喝酒。爸爸不耐烦地说:“不用管我那么多。”奶奶很是生气地教训了爸爸一顿。爸爸从那以后就不再顶撞奶奶了。后来妈妈告诉我,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我一定要按照这句话去做,成为一个孝敬长辈的人。
要说勤,还要从爷爷说起。爷爷的勤劳是大家公认的。到了夏天,我们的小院里便充满了生机,种的丝瓜、黄瓜、空心菜、辣椒等全熟了。爷爷他不但种瓜果蔬菜,还种花草树木呢!我家那棵无名树,托了爷爷的福,在经过爷爷的精心照料下,长得又高又粗。他原本种在盆子里,但盆子被它给撑裂了,只好移植在地里。再来说说花儿,那天天开、昙花、夜来香等到了春天可谓是五颜六色、争奇斗艳,这体现了我家的第二大家训-------勤。
我家的家风是;孝敬长辈、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宽容善良,在以后的成长中,我家的家风我一定汇集成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