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作文作文文体读后感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30篇)

读论语有感作文怎么写?下面是我们范文网读后感频道给大家精编的30篇关于读论语有感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1

今天,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春秋时期的孔丘写的。它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这本书主要写了孔子对一些仁孝、君子、政治等问题的看法,也写了孔子的一些习惯。后面还有学生与孔子的对话。从而写出了许许多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它分了二十篇,每篇又有几十章。

在这本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第一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了知识后,能按时反复地温习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个有修养的人吗?读完了这一段话,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就要好好学习,多学一些文化知识,讲文明、懂道理。还要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要热情接待,不能小气,要大方一点。最后就是宽恕。我们在生活中自己和别人总会遇到误会或做错了什么事。这时你要原谅别人,宽恕别人。你宽恕他人,自然别人也会宽恕你的。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君子啊。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这本书告诉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多好的书呀。我也要像书中说的一样孝敬父母做一个有修养的君子。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2

这个暑假看完了《论语》这本书,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么意思。在略读了论语后我似乎也有获益匪浅的感觉。

《论语》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日常言语所撰写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天的《论语》。《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我们的用处之大了。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这是教给我们学习方法啊,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是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教会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我的“圣经”,我更会牢记在心。

我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到《论语》,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点上,珍惜时间上、学习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论语》。《论语》的用处可真不小啊!这么一读,我就知道为什么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因为《论语》的用处真广,什么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读了一小部分的论语,并且理解了,用上了,就会使人一生都受用不尽。

有时经常听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没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怨自己运气不好,做什么事都不顺。其实这些人生活还是不错的,只不过看到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就心里不平衡,自己没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艰苦的人们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们用他们的勤劳,他们的质朴,过着普普通通而又充实幸福的生活,他们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去和别人比较什么,他们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了,当一个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实实地生活工作着,他们就很快乐了,也就是知足者常乐。现实就是这样,出生有贵贱,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乐不快乐,知不知足就要看每个人自己了,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无止境的,生活在妄想里的人他们对生活是永远不满足的,所以他们活得很累,他们要攀比,他们虚荣心强,见不得别人比他们好,他们永不知足,所以注定他们永远不会快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生就在于学习,不分贵贱贫富,让我们学会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感悟人生、体味快乐吧!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3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一本书记录了他与他弟子的言行——《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本书涉及政治、文学、哲学、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句子都能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风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了解了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知道了要向一切人学习,要随时随地注意学习……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阐述了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恕”。宽恕是一种润滑剂,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宽恕是一种镇定剂,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格守平静;宽恕是一缕阳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间的猜疑积雪;宽恕是一座桥梁,可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宽恕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种因素。如果没有宽恕,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无比沉重,身后的包袱就会越来越重。总有一天,它会把我们压垮。

《论语》中的句子不长,但是每一个句子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4

我第一次读《论语》是在2017,那是骄阳似火的盛夏,当时我正在国家会计学院学习新发布的《审计准则》。在近20天的时间里,白天是48项新《审计准则》的满堂灌,晚上我挑灯、赤膊、挥汗夜读《论语》,读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

《论语》并非孔子所著。它是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被他的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所成,可以说是孔子学生汇集编纂的课堂笔记。《论语》的体裁是对话形式,通过一问一答,就事论事地回答问题,很少有长篇大论。千百年来,历史沉淀,广为流传,很多对话成了脍炙人口的语录。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我数了一下《论语》中提及的孔子学生,约32人,其中子贡、子路等均被后人封为“先哲”;据说《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37次,居众弟子之首。

《论语》全书20篇,每篇的章数不等。自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而孔子是中华儒家文化的奠基人,《论语》中宣传的就是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等众多方面。

我的古文基础差,读《论语》就显得吃力,一字一句的抠。好在我读完《论语》不到两月,在20XX年“十一”黄金周里,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节目,就播出了《于丹<论语>心得》。我看了电视又买了书,感到得益匪浅。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5

论语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写,它不似同时期名著道德经有老子为其编著的逻辑和写作结构,径直由平常与弟子的对话而组成,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为,政治的哲理,较之于道德经所需的文学素养论语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较于老子的“个人熏陶”孔子的“成功”也不为之过。

想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实属事出有因,毕竟法家过于严酷,墨家过于功利,道家过于仙风道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此为孔子之孝道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此为孔子之学道。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此为孔子之交友观。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此为孔子之人生观。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过,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几于道,谓圣人。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6

这学期,我们发到了一本《论语》集粹。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后来,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文章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应该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每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如果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不亦说乎”了。

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7

中华民族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创造了无限光辉,留下了无数的瑰宝。《论语》就是其中一颗闪闪发亮的钻石,《论语》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是一部经典。它是儒家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影响了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中可学习的内容颇丰。

如何做人。在孔子看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将“仁德”看作是做人的根本,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仁德的外在标准是:“刚、毅、木、讷”;而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是:“恭、宽、信、敏、惠”。按照仁德的标准,做到“修身”、“克己”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如何学习。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在学习内容方面,孔子主张要广博,不能单一,不能偏颇。他还强调学习要先确立明确的目的,表明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如何施教。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士”和“君子”,这也就是其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

如何为政。孔子认为一切正直懂礼、并且具备一定为政能力的人都可以从政。但是要求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言行一致,有处理事情的远见卓识。

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儒家所谓的“君子”重在强调对人格的追求,要求君子处处严于律己,重视自我修养,重义避利,追求道义。认为君子应当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

如何治国安邦。孔子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重视仁德、以身作则;治国的基本方法就是“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论语》让后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8

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

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

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怀。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读《论语》,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内涵的世界。

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9

说起孔子,我们自然会想起《论语》,一部由孔子的子弟们编写的经典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虽然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但是《论语》的价值不亚于西方的《圣经》。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细读《论语》,它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朴素又真实的道理。

手捧《论语》,洗礼心灵。当今社会,人能用聪明的大脑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在追逐物质的时候很容易失去自己,智者留下的精神财富能为自己指明前进的方向,能让那颗被喧嚣的世界吵得骄躁不安的心获得一方宁静和安逸。《论语》就是这样的智者。正如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论语》可以算是一味良药,孔子是一位精神世界非常富有的圣人,他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夸赞弟子颜回的“安贫乐道”不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吗?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但是我们渐渐觉得心被物累。这时候,我们捧起《论语》,找到心灵的归属。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动人的音乐旋律、高洁的追求和向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淳朴的亲情和友情……这些不都是我们快乐之源吗?人生的精彩和辉煌总是短短的一瞬,平淡才是永恒。当我们感觉浮躁,抛开喧嚣与重荷,抽空去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无疆的原野,寂寥点缀的星空,在静谧中,追寻心灵淡忘的人文情怀,给心灵一点温暖的滋润。

细读《论语》,三省吾身。初中时我与《论语》第一次会面,在老师的引领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警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朦胧的记忆中,懂得了不但要学习还要思考,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省不足。历经数年,这种朴素的真理一直陪伴着我。学校开展的公开课,我积极去参加,学习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年轻教师身上学习他们的活力,窥视自身的不足。为人师表的我,和学生一起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共勉。“问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老师的我,更要多学习,多思考,流向学生的才会是一条活的河流。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学生的不足,更应该引起反思。当班里有学生闹矛盾的时候,我除了教育学生,更要教育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学生的叮嘱少了?

共读《论语》,和学生一起成长。为人师表,我是学生在校的家长,肩负着经营好班级这个大家庭的重任,现在和学生们一起经营好了小家,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后经营大家。每星期的经典阅读时间里,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由《论语》延生出的《弟子规》,学生们在书海中懂得了仁、义、礼、智、信;在一个个廉洁、不图私利的小故事中,学生们懂得了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我的班级里曾经发生过丢失课外书的事情,当我在班上调查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议论得面红耳赤:“谁拿的?快拿出来吧。”浩然正气回荡在教室上空,结果是学生自己把课外书落在家里了。当所有的误会被消除,一股清风扑向我的脸上,也扑向了所有学生的脸上。

读一读《论语》,“碧水月自阔,岁流净而平”的淡泊宁静跃然心间,孔子的安贫乐道、谦虚好学、仁义懂礼,帮我指引了心灵追求的方向,让浮躁逐渐湮没于滚滚红尘。让阵阵的国学清风吹拂我们浮躁的内心,让一股浩然正气常伴我们周围,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吧。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10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虽出身贵胄然垂髫丧父,束发失母,幸得贤母教而成英才。时倍臣当道人心不古,有礼崩乐坏之势,故此论语出。

论语之术者,莫非修齐治平也,前人述备亦,余若附庸赘述,恐画蛇添足乃至取枉错直,使直者枉,所以另辟蹊径以大略观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贻笑四方,二者抛砖引玉,以求大家新说。

讲《论语》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经典,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此作著时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更有倾颓之势,与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如出一辙。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柏拉图与孔子都架构了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理想体制,不同的是柏拉图将权杖交给哲学王,而孔子却主礼法以为宰者。这种以礼法道德为结构,以高尚个体为单位的社会模式,为日后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奠定了基调。

“礼法”是不同等级的不同行为模式,“道德”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此二者是先贤为促使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最优策略,围绕这两点展开,愚以为《论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社会分工与合作。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所论述的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承此而启后者遂有西汉大儒董仲舒之纲常说,可以说纲常不啻为《论语》中描述的社会模式的总结:君臣、父子、夫妻。层层递进,权责明确。而仁、义、礼、智、信中除“智”存利己属性,其他的品质皆有益于他人且能缓和社会关系。论语学而篇中更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一个温和忠厚谦卑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则衣冠安坐于庙堂,黎元勤奋于田亩,每个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将这些君子置于社会的大机器中,社会就会愈发稳固,在生产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稳定的社会具有最高的生产效率。这也是孔子的终极政治抱负。可以说孔子之于封建主义就如同亚当。斯密之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之于社会主义。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不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也并非驰骋疆场的军事家。而是一位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以至于后世皆称其为“万世师表”。《论语》也大多数以学生求问于老师的体裁来表达孔子的思想。为何教育在儒家学说中如此重要?究其根本乃教育是孔子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将礼法道德变成社会共识,传递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培养温文尔雅的君子。在漫漫长河之中教育是儒学战胜诸家学说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当欧洲的知识还被用晦涩艰深、诘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写、用昂贵的羊皮卷束于宗教僧侣之高阁时。我们已将智慧的种子撒遍整个东亚文化圈。中国在历史中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也正因为此。而私学之风的盛行则滥觞于《论语》。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也。”将知识廉价化、去垄断化,孔子可谓居功至伟。

至此,《论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模式的逻辑关系就叙述完备。一个由礼法法与君子构成的和谐的社会机器通过教育进行传承。经过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这样大家的完善,儒学的理论与《论语》中的社会结构越来越适应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这种完善的结构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异常稳定,以至于明清时期我们甚至被这种强大稳定反噬,当然此为后话,并不在此篇的讨论范围之内。

余幼时就尝读《论语》,不过心智未开,只解只言片语。今日再与夫子谈心,心胸豁然开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来今日夫子知我愤悱亦。其实剥掉“大成至圣文宣王”“褒成宣尼公”之类的金衣,夫子是一个很可爱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如果用《论语》来描述他,我愿取“君子坦荡”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装腔作势。不攀附权贵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重感情,却有原则。对弟子的死悲痛欲绝却不欲奢葬,甚至拒绝用椁。有时发发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还不忘揶揄子路。与古人交心,实在有趣。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11

《论语》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著。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而《论语》所讲的全都是儒教中的精华。

孔子基于亲身体会,他提出学习首先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而要做到学而不厌,首先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端正的学习态度又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做学问的第一条就是诚实,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条学习要谦虚,不耻下问,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有许多人值得自己虚心求教。而三呢,就是要敢于自我反省,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这样才能发现并改正自身缺点,促进自我完善。孔子还注意到了时光飞逝,就像日夜奔腾不息的河水,转瞬即逝,人们一定要抓紧时间,珍惜时光。

《论语》这本书,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意味。而其中提出的观点也很正确。可是为什么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陈独秀他们又有反儒思想呢?原来,孔夫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拼命宣扬这个教育主张,从而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西汉的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到了明代,儒家思想便与八股制度结合起来。与孔夫子时的儒学不同,这时已成为封建主义束缚人们思想的教条。而当时的中国人追求民主,当然要反对这种儒家思想了。

可见,每种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只看你把这剑锋用在什么地方。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12

古人云,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仅仅是写了读完《论语》后的一点心得,就在整个中国好好火了一把!这个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详尽的阅读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间无不说明——《论语》是为这个世界而生的,其告诉人们的每一个道理,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具有色彩和温度的,色彩在于它传授给别人的精髓,温度在于它给予给别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对于“色彩”的定义。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对于“温度”的定义。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没有温度。所谓“没有温度”,无非是23摄氏度。即便这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但同时又是人体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

无论是色彩也好,温度也罢,但当一个人表现出来时,那是他的激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关键在于你如何将你手中的风筝——放飞,让线加长,加长,再加长!

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名为“我有一个理想!”的公益广告。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情。人嘛,活着就不要憋着!在《论语》中,孔子问过自己的四位弟子,他们的志向,各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它大声地说出来,好事啊!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的。假使有两个朋友,他们平时形影不离,有一天因为一点小矛盾便闹翻了,绝交吗?两个人总舍不下多年来的感情,和好!于是两人都准备向对方道歉。在途中,两人相遇了,他们笑了,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他们没有说出来?不,心灵的沟通已经将这个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诚然,我完全同意他们这样的做法,有话,别憋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着那些经理或是董事之类的人,总是用羡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他们也是经过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错!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经努力过,人生就会有闪光点,留下美好的回忆,成功那只是你路过的一个车站。

的确!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不过,话又说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诶,善哉,善哉。这个世界终归是由有实力的人来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驴是马,你拿出来溜溜嘛!至此,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

当我读完《于丹论语心得》的时候,已经入夜。它显出了它独有的特点——寂静,可是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平静了,感受颇深的。于是立即记录了下来: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人感觉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论人的距离,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是无行的,不是无固的——心灵之道;天气的晴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么的光辉灿烂——处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这四流一一显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我看见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经是一个梦想的诞生,而那个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过的,无法回头,还是抬抬头向远处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选的,路是自己走的,驾驭它,祝您一路走好!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13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侑了些了解,还侑了些兴趣,感孔老夫子既侑学问又侑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欢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欢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侑、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祂的笔墨不多,但祂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祂的评价是: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祂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茖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尙外交部长了。据说祂当年白净的脸尙长着侑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现在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祂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人,即使没侑得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么着也算得尙是特别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茖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动要求给祂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祂已经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侑几茖比祂更富的?现在又侑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尙,似乎没侑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祂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应该与祂的能力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這是我在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欢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14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因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爱人”。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孔先生教会我的,让我终生受用。他在梦里告诉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先生,我会努力做到的,因为梦想已经回来了。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1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行行圣人言映入我的眼帘。对,今日,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言语简略,却是意义非凡,耐人寻味。

就如这么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如此简短几个字,却是精确明了地概括了学习的精髓。这让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节课后,我们会在自由活动课中复习当天重要又深奥的知识点,就在这时间中,虽说是自由活动时间,可在旁的几个同学心血来潮,聊天聊得热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学习效果是天壤之别。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在我们身上得到实际验证。

而那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明了学习要讲诚信的真谛。虽然能人懂得的学问很多,但也总会有“有所不知”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平时讲的通俗语“不懂装懂就是饭桶”,这些自认“无所不知”的人错失了“求问”的体验,不懂谦虚并耐心地向比人请教。正如“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嘛,这也反衬出那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这样做呢?回想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不懂“问”的意义,只是上课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后温习一下了事,没有真正领悟到“问”问题的重要性,害得我没有完全跟上老师的节奏,甚至有些知识还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师的步伐。直到二年级,我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需要调整学习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会课后抓紧复习,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很意外,成绩在班上从前二十名冲到前十名。三、四年级,我发现学习越来越轻松,成绩也显著提高,每次考试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严谨的求学态度也被后人所称道。同伴间的学习,各有特点,也总是各有成就,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当今社会,总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结果只能导致没有任何发展。

《论语》这本书脍炙人口,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全面发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为父母效劳,为国家做贡献,让读者受益匪浅,你愿意读一读吗?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16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17

在《论语·宪问》中有这么一句话:“不怨天,不尤人。”它的大意是,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不埋怨天命,也不责怪别人。这仅有六个字的一句话,告诉我们的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深刻哲理,所以,我们应更深的去体会它其中的含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一遇到困难、挫折或麻烦,就牢骚满腹,埋怨上天不给自己好运气,抱怨他人有过错,可就是不自查自己有什么过错和责任。这就是典型的怨天尤人的表现。而孔子却认为,我们应当“不怨天,不尤人。”这实际上就是把对自己的要求提高到一个更严格的标准上,即苛责的应该是自身。

记得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次经历。有一次,省里举行作文大赛,我也报名参加了。我非常认真的对待这次比赛,用了一个星期来构思,还上网、翻书查阅了很多资料,并用了三个小时认真地写了这篇文章。当我拿到学校给同学们看时,大家也是啧啧称赞,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原以为这篇文章可以受到老师的好评,但很可惜的是,老师仅仅给了我85分。当我看到这个灼眼的分数是,心里“咯噔”一下,随即,一种沉重的失落涌上心头。看着别的同学拿着90分、95分、97分的作文欢呼雀跃时,我的心情跌落谷底。我很郁闷,也非常想不通:为什么我这么用心写的作文老师会觉得有问题,为什么?而后,在当天下午的一节班会课上,老师讲到这么一句话:“我们在生活中,应学会‘不怨天,不尤人’,当事情不是依你所想时,先不要怨天、怨地、怨别人,先好好反思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听了这番话,我觉得心里很惭愧,为我在作文得了低分时抱怨老师而惭愧,为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惭愧。我当即拿出我的作文,仔细的看了5遍,发现我的措辞、结构安排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我又询问了老师后,决定再写一篇。真没想到,这篇作文竟获得了作文大赛的二等奖!我很感谢这句“不怨天,不尤人”,它不仅让我获得了荣誉,更令我明白了待人处事的深刻道理。

这句话不仅在我的身上得到了验证,在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身上也可以体现。海伦凯勒——一位被世人广为传颂的伟人,被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杰出人物之一,她用失明的双目、失聪的双耳谱写了灿烂的生命乐章!当命运向她伸去可怕的魔爪后,她怨天尤人了吗?没有。她用她坚强的意志,克服先天的不足,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终于成为一位影响全球的传奇女性!从《星光大道》走出的歌手杨光,虽然是从来没有见过阳光为何物的盲人,但他却用歌声唱出了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与热爱。他同样没有埋怨上天的不公,没有埋怨父母给他的残缺的身体,凭着自身的努力,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试问:我们相对一些身体有残缺的人们,有着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生活的不公呢?

我还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它讲的是一位名牌大学生因求职屡屡碰壁,想要跳海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但被一位老者救下的故事。这位老者在最后的劝说时所说的话让我颇为感动:“一粒沙掉到沙堆中就很难再找到,但一粒珍珠掉到沙堆中,却更能令它显得熠熠生辉。”所以,我们不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如果遇到不顺或障碍、阻力,首先应从自身找出结症所在,而不是抱怨没有合适的机会,没有赏识自己的“伯乐”。当我们真正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时,我们就会蜕变成那颗美丽的珍珠,很多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怨天,不尤人”。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百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生活的强者!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18

当今社会文化中,无不掺杂着一些无聊的小说,沉迷其中自然没有什么好处。世界文明的发展提示着人们,要想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就必须要温习历史弥新的人类文化经典。《论语》,就是如此的一本书。

我认为,《论语》是现代人必读的文化经典,这本书中,有许多是以下层民众的思想而起笔的,对我们能有很大的启迪。为什么孔子的学说能如此地立于不败之地,这主要是孔子所生的时代与他的理念。

孔子生于春秋后期,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时代,君主视生灵涂炭与不顾,整个社会都处在摇摇欲坠的边缘。孔子从小就开始接触社会下层,因此他察夫民心,想要用思想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他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行,传布自己的学说。他心中,始终贯穿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眼前是个和谐的社会,人们都能过上有秩序的生活。但可惜的,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已超越了权势,致使他只能惶惶然地坐与车内,随着簸巅不定的车身,在心中亦再想着济世救国。

《论语》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也浸诱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心理、行为等方面。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并不是不无道理。

自小我就接触它,在一日日的坚持中完成了所有的背诵。《论语》就如同中国的圣经,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当中。《论语》中记录着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的智慧具有广泛普适性,它早已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因此,他才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生命力的真正原因。

为人处世、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必读书,传世经典,圣贤智慧,逍遥忘今自迷沉。读《论语》,体验百态人生。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19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个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经初始创成。在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其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被称为“论”。

作为儒家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学——顾名思义学习,衍生的还有努力、勤奋等方面。

《论语》中有这样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以上所说的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学习的三个类型:学与思的结合、注重复习、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学习,包括读书。书是美好的,储藏着从古至今的天地之精华。如果说读书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交谈,那么,学习是与前人的智慧交流,继而让自己的心灵更加丰富而充实。

行——指一个人的行为处事、言行举止,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举个例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同时也表明孔子对人的个体的主体意识有了深刻的见解。我们常常习惯于从自身的角色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和看待别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式思维。我们习惯于把交往中的矛盾归罪于对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自然难以达成相互理解。

除此“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些语句或多或少阐明了不少人生的真理。告诫我们与人相处之道。

学行——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句话我认为可以简要的概况上述两点,当你有所学,才能有所知,有所感悟。首先说“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呢?是人生观、世界观,是做人原则。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明白每个年龄段应该做好该做的事,不倚老卖老,与时俱进。这就是不逾矩,既要讲究生命规律,也要遵守社会规则。

用一句话来说“听一位老者讲社会、人生,如沫春风。”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20

想必大家都听过《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会吹竽,却不懂装懂,混在队伍里充数。最后事情败露,只好逃跑了。在《论语》中,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条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就是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也当过一次“南郭先生”。

记得在我8岁的时候,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吩咐我中午做稀饭,并教我做稀饭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电视,便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饭都学会了,你还是快去干活吧!”我一边说着,一边推着妈妈向门口走去。妈妈拗不过我,只好摇摇头,无奈地说:“那好吧,记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电饭锅里第二条线的位置,要留意锅里的情况,不要让稀饭漫出来……”“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妈妈,我又扑到电视机前,专心致志地看起了动画片。不知不觉,到了12点。我伸了个懒腰,该去做稀饭了。

来到厨房,我又犯了难,刚才说“我会做稀饭”,只不过是哄走妈妈的一个借口。现在到了“真枪实弹”的地方,我却大脑一片空白。算了,现在去向别人请教实在难为情,还是我来吧!

可是到底应该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难。这时,我想到:我和妈妈一共要吃两碗饭,那就倒两碗米吧!倒完米后,接下来的一切就顺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饭……干完这一切,我又两眼不闻天下事地看起了电视。

过了一会,我隐隐听到“嘶嘶”的声音从厨房那边传来,心里一个咯噔:啊,惨了惨了,忘记掀锅盖了。这下完蛋了,妈妈会骂死我的。我连忙跑到厨房,发现米汤溅得桌子上到处都是,打开锅盖,一股焦味扑面而来,呛得我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睁开眼睛,发现锅里的稀饭成了一团浆糊,显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几舀子水倒进锅里,锅里的情况才好转了了一些。可这四溅的米汤,这溢出的米粒,这烧焦的糊味……我该怎么收拾这烂摊子啊!?要是开始我专心听妈妈的教导,知道放多少米,淘几遍米,倒多少水,隔几分钟过来看一下……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可是已经晚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买,我也不能改变现状了。

结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顿“皮带炒肉”。不过呢,这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不懂装懂。遇到自己不会的事,要虚心请教那些会做的人,学习他们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不懂不要装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21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死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22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23

汲取先贤智慧,铺就成功阶梯。论语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书,它是修德立身之学,是做人处事的经典。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讲的每一个道理和智慧,给与我们每一个忠告和提醒,仿佛就是针对我们生活中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让我们知行合一。

南怀瑾先生说,论语这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入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缺乏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建立了基础,阅读论语这本国学经典,也就是我们在和先圣先贤在对话,让我们的生命层次不断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简,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断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问题,包容万物,保罗万象。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对远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读论语,开启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内观,大格局,不断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让正向的能量不断加强,让缺点和不足不断的减弱变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阶层和位置的,认清自己的阶层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阶层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责权利运行规则。

每天所思、所坚持不懈的遵循论语中的三基点:愿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进,每天所思,坚持不懈的杜绝坏习惯,愿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读论语是国学入门的基础,方向正确,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就能最终开启智慧印记,让自己优秀成长,敬业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24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论语》被一代代的人们诵读、诠释、感悟、借鉴……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论语》。远离了电脑电视游戏,感受着《论语》的无穷智慧和思想哲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论语》的字里行间,告诉了我们许多学习与做人的道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当然读书至关重要,其中自然也有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读书,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什么理呢?首先要明白人伦之道,懂得做人的道理。读书修身,成为君子,这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就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对方的优点,以他(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强化修养,取长补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人都面对不同的压力,产生不尽的烦恼,因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自己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回家有没有跟家人问好?老师教的内容,有没有认真温习?如果我们每天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进步。

同学们,去读读《论语》吧,它是国学的经典,是智慧与思想的精华,它可以带你去领略经典的美妙,它会让你终身受益!

因为文字年代久远的原因,我在初接触这本书时,也觉得十分枯燥乏味,一个小学生怎会喜欢这种东西呢?但随着逐渐的接触,我发现那是一座多么丰富的宝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先贤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催你上进,给你启迪,让你拓宽思想的视野,感悟生活的真谛!

让我们与经典有约,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25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一本书,寒假的时候我看了这本书,书中有很多道理,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孝敬长辈……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希望我们在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教育人们做人要讲诚信,说到就要做到。

书中还有许多道理,我现在还搞不明白,但我相信,随着自己不断的长大,我会领会到其中的思想,对我的成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还会继续看这本书的。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2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着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27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假期里,妈妈买来一本《论语》让我学习。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徒弟写的,写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书中主要写了怎样学习和思考怎样孝顺父母。

我还记得孔子有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还有一个故事呢。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讲学,一天看到两个小朋友在争吵。

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争吵不休。

他们看见了孔子,就让孔子评理。

着个问题把孔子也难住了。

就向两个小孩承认自己不会这个问题。

两个小孩就嘲笑孔子。

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遇到不会的问题也实事求是的承认自己不会,也不怕别人嘲笑。

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实事求是的对待自己不会的问题,不会就问。

《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28

老师暑假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看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感,我看了论语,并写出了我的感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明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很多话很有道理。论语1是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2是讲有关思想、修养,论语是我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特别“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能这位是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给我的感触也很深,告诉我们要敏捷而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虽然《论语》经历了两千多年不可能完全适合现在的社会,但他毕竟是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仁义礼智信我们都按这个标准去做,社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加昌盛文明。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29

闲来无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习《论语》,至今已有一载有余。除过背了“乡党”,“先进”等几篇以外,竟无甚感触。正暗暗哀叹时,周礼不禁触动了我,遂意欲小议周礼。在此不敢高谈阔论以充学者,实只乃表我之浅见也。

礼,乃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即周朝时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基础上,并束缚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道德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成王政权。

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因为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正如荀子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周礼要求必须亲爱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使亲者贵,疏者贱。此谓“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必须遵从上级,特别是周王。严格规定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又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可原谅。此为“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别歧视妇女。“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

周礼因身份等级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礼不是一种公平的社会规范。它不仅表现对被统治者的束缚,更是表现了统治者们不同的等级关系!只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一点觉悟,对礼的束缚毫无察觉,并认为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连圣人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周礼全盘否定,在当时的社会,周礼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毕竟“礼崩乐坏”不是好事。同时周礼还形成了古代华夏文明的精神渊源。总之,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华。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篇30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仿佛带我穿越了2500年的时光,来到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随着我手中阅读页数的增加,如梦惊醒,《论语》带我走进精神的家园。

我们的班主任方老师在四年级时就让全班同学背诵《论语》;初次背诵,我并不懂其中意思,一知半解;但随着深入地背诵,我渐渐地读懂了其中的深刻含意,我内心甚为欢喜。经过两年来的背诵,日积月累,慢慢品悟,古人思想的精华好似悠悠的花香,迎面扑来,我沉浸在书香之中。

《论语》是一面文化明镜,我从中觅到了学习的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要我们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这句话激励着我,有时间就去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时我还会去找老师和同学做更深的了解和巩固,从知识中找到快乐,找到自我,找到内心的充实……

《论语》教会了我一套处事的方法。子曰:“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告诉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求于别人去做。因为每个人的喜爱不一样,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生活中,你帮助了别人,他会对你感激;但是,如果你强迫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别人只会越来越讨厌你。当我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后,我没有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我和同学的关系也越不越亲密。

《论语》带给我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有人不了解你,不太懂你,因某些事而误解了你,又何必去斤斤计较与其生气呢?生活中,难免会被人误解的时候,需要你去包容,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解释,让他知道真相;你也可以慢慢地等,让他自己去理解,让时间告诉他一切。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使我学到了行为礼仪,懂得了人生哲理。通过诵读经典,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千古美文,他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精神之花常在我心中绽放。

夏色斑斓,经典让书香更浓。一部《论语》,一种人生,我陶醉其中;《论语》文化榜样的力量,帮助我们指点迷津;跨越漫漫时空,仍然照亮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