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用范文分享
哲学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们范文网读后感频道给大家精编的30篇关于哲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近期购买《教育哲学》一书,平常时有接触一些教育名家的书籍,但有关哲人关心或关注教育问题的书是便是头次,试想他们能从更高的视角来思考教育,一些深邃的教育观点和思考值得深思。
关于“开学第一课”事件,想必记忆犹新,微信、微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让重新审视现阶段社会培养怎样的人呢,我们的教育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呢?按《春秋公羊传》的分类,现在社会的形态是正处于升平世(小康水平左右),教育也应该与之相适应以追求审美主义、自然主义和情感主义为核心的浪漫主义。但如果长期推行智育、美育与情感教育的“休养生息”必然导致国家或者社会的危机。在我们追求“柔性”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或挫折的“刚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强大的个人或民族,并不见得头脑多么聪明,四肢多么发达,重要的是这个人或民族是否有强大的意志力。因此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刚毅坚韧的意志训练尤为重要。
目前的学校教学还是偏向于智育,单向度地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校被简单理解主“学知识”或“读书”的地方,学生的学习似乎与情感、情趣、信念、信仰没有任何关系。常常听到学生厌学、逃学的现象,而教师简单地抱怨学生的怠慢、冷漠或堕落,更有甚者指责“世风日下”。“对牛弹琴”固然有牛的冥顾不化的责任,但首要的过失在于弹琴者的鲁莽和盲目。对牛弹琴式的教学属于不顾对象、不顾时机的强迫教学。
在这个地方缺乏情感、情趣、信念、信仰等教育该有的温度。如何使学生被唤醒、被激励、被引领、被召唤、被兴奋,更是我们教师教学艺术的反应和回馈。因此教师要把“兴发”(兴起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和使命,学生将自动进入“孔颜乐处”的自我兴发状态。同时在评价上能够以不同的形式满足学生“被尊重”、“被承认”的情感需要,学生将会主动学习或自学。
亨利希·伯尔,德国作家,作为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超写作技巧的作家,伯尔拓展了世界对时代的视野,对复苏现代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1972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中的渔夫和游客对于幸福的定义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界定和判断标准,但令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他们最终所要追求的效果其实是完全相同的,即“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可谓是戏剧性的殊途同归。
游客的逻輯是“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设想,认为物质上的富足能够带来精神上的幸福感,通过不断努力工作而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则逍遥地還休,安逸地享受阳光和沙滩而渔夫的逻辑则是每天只维持基本的需求,不奢求太多的物质成就,在这种安贫乐道中享受轻松惬意的时光。从结果来说两者所追求的生活是一致的,那就是闲逸洒脱的轻松生活,但各自的过程则截然不同。从表面来看这两种生活所谓的幸福非常相似,但是从本质上说又完全不同,就在这种矛盾的统一体中,生成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懒惰哲学的思考。
虽然在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这两种思想他更赞同哪一个,但是文章最后结尾处却留给读者一点线索和启示,那就是“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如此来看作者的倾向就不难琢磨了。
《万达哲学》内容概要:26年,从0到资产5000亿元的企业帝国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国到海外,为何他的企业能无往不利?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亲手缔造了万达商业帝国,并将企业成功地发展成跨国集团。《万达哲学》一书是王健林首次讲述自己的经营理念,是他近十年来商业思想的精髓,涵盖了他的做人之道、生意之道、企业转型与发展之道……
健林的文章非常有特点:一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只说自己明白而且深有体会的;二是没一句空话套话,全是干货;三是从不藏着掖着,无论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拿来分享。用他的话讲,要让后来者少走弯路。——柳传志
有人说王健林是这个时代出色的商业机遇猎手,发现了最厚的雪——利润丰厚的地产行业,最长的坡——城市化进程、消费勃兴的几次重大机会。王健林对于企业经营的真经,对于人性的洞悉,对于商业趋势的敏锐,都可以在《万达哲学》一书中找到最一手的轨迹。文如其人。这些文字都是他亲自动笔,全部用手稿写就,力求最为准确和简洁,没有一个字多余。他的文章像建筑图纸一样结构紧密,读起来硬梆梆的,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气”,能直接地感受到他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行事风格。他的文章字字都是干货,写作过程就是在梳理和打磨自己的战略构想,写出来就是万达的执行图纸……
在业余时间,我读了一本对我非常有用和重要的书。这就是学会生活;年轻人必须理解的人生哲学。
俗话说:“做事三分,做人七分。”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已经在这本书里表现出来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对兄弟、兄弟、父亲、儿子的礼遇和孝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骄傲。最基本的是要文明、礼貌,不要骂人。
”没有必要忍心伤害别人,也没有必要阻止别人。一个人不应该聪明而直白,在处理事务时应该学会聪明而愚蠢。还有,一个人应该敢于承受损失,不要斤斤计较。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本质。
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只有当我们掌握了与人相处的优秀技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享受和工作。同样,快乐、积极和健康的心态在生活中尤为重要。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起有落。只有当你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它们,你才能在风云突变后绽放成功的花朵,而胜利的彩虹将在晴朗的日子里绽放。
当然,这一切的必要基础当然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永远不要为了工作和生活而努力奋斗。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革命的资本。好好照顾你的身体,拥有强壮的身体素质。只有这样,你才能乘风破浪,勇敢地攀登人生的顶峰!
我希望每个人都过上舒适的生活。在竞争激烈、专家众多的环境中,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我在学校里看了一篇故事,名叫《蚂蚁哲学》。这篇文章令我深受感触。
这篇故事讲的是一只蚂蚁想要爬到墙上去,可他怎么也爬不上去,但是当它失败了七次后,它变换了轨迹,它决定沿着墙角爬上去,最终,这只蚂蚁一步一步的爬上去了。当我读到第二段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大体意思。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因为困难而半途而废但是的我又接着往下读的时候,我产生疑问了,在这个故事中有三个人看到了这只蚂蚁,其中只有两个人说出了对这只蚂蚁的看法。第一个人说他要学习这只蚂蚁不屈不挠的精神,而第二个人却说他要学习那只蚂蚁的聪明,改变一下办法、方位。到了最后,他们两个人的生都变的非常美好,在工作、事业上都有了很大的成就。这里让我不明白的就是这两个人说的话,他们两个对这只蚂蚁的看法完全不同,可是,最终的结果却都是一样的,这令我很困惑。于是,我便决定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当我看完之后,便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原来,做事不光要执着坚强,不能半途而废,还要改变一下办法,试着走一走别的路。虽然他们的想法完全相反,但是他们都没有半途而废,所以他们就都能有成就。
做人就是要这样,无论你干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半途而废,气馁退缩。因为,如果你半途而废了,那么,你前面的付出不就白费了吗?那你做这件事又有什么意义?那样只会白白浪费精力。做事一定要做到最后,做的彻底,这样,不仅会有成就,还会有意义。
丹纳认为理解艺术品本质的方法应首先基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应该有联系地去理解,寻找出它所从属的,从而,从总体上去理解。
而想要更好地理解一件艺术品,还要联系起艺术家本身。例如说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甚至是信仰或身边的朋友的氛围。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底下创作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品都有其时代所突出的普遍性。
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是作家的全部作品。一我的理解是每个艺术家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这风格会见之于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这当然也会见之于其中一件艺术品之中。
然而,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二个总体是艺术家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到第三个步骤时,一件艺术品还从属该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那个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
丹纳认为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总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由艺术家为了表现特征而改变过的;但这个总体并非在一切艺术中都需要与事物相符,只要有这个总体就行。所以,倘若有各部分互相联系而并不模仿实物的总体就证明有不以模仿为出发点的艺术,艺术品的定义分成两部分,模仿结构的关系与精神的关系。第二类一数学关系做各种配合。
叔本华曾说过:思想不是你要它来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初识哲学应该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上,浅略的了解过后,我觉得哲学是神秘的,复杂的。在读《哲学导论》前,我也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书中的第一章写到“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追求和智慧,即爱智。
像书中说的那样:哲学是对智慧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是人类的“爱智之枕”的集中体现,这种“爱智之枕”是探索宇宙的奥秘和洞察人生的意义的渴望,是促进历史的发展和提升人类的境界的渴望,是超越现实和向前提挑战的渴望,是悬设新的理想和创建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是为人类追寻“安身立命之本”和确认“最高的支撑点的渴望”。正是这种“抑制不住的渴望”,燃烧起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对“哲学”的永无止境的求索热情。“爱智之枕”和“抑制不住的渴望”是哲学的修养与创造的源动力。
作者对哲学与宗教、艺术、常识和科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比较。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哲学的人类性、时代性、民族性、反思性、批判性、派别性和创造性重要特性,使我能够从多方面来思考哲学。读过这本书我对哲学这个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又近一步的了解。我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阅读多理解就能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通读完《京瓷哲学》,仿佛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成长,所有条目,点点滴滴汇聚成文,都是京瓷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的过程,回顾这个过程,贯穿于字里行间的,都是稻盛先生的创新。
所有的创新点滴可见。如:因为不懂管理,所以才有了集体决策,有了全体创业人员共同的公司;因为不懂复式记账,才有了经营会计的产生;因为不知如何经营,才有了“作为人,何为正确”的灵魂拷问;为了不让员工犯错和误入歧途,才有了双重确认的原则……
这种创新,正因应了稻盛先生的总结,当不行(不懂)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也正是创新的开始。细细思考,在这创新的背后,始终两条主线交叉出现,相辅相成。这就是哲学和经营。
稻盛先生从哲学的角度,经营人心,提出了心灵终极之问。“作为人,何为正确?”,而不是“作为人,何为成功?”。通过正确的判断,即大是大非的原则界定,发扬人的善意的一面,结合制度,管理人的“恶”的一面,这种哲学思维,贯穿于京瓷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经营方面,稻盛先生在其哲学的指导下,力求简单,化繁为简,充分展现出了大师级的水平,以“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归纳总结了“经营会计”的科目;以市场的供需水平,进行定价和销售,理顺了“利他”和“经营”的关系,将西方经济学与东方哲学完美结合。
京瓷哲学是京瓷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其长盛不衰的法宝,对其他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同时,对我们把握人生,规划未来,也有经典的指导意义。
稻盛和夫,被尊为经营之圣,确是实至名归,当然,如果他不介意的话,加上“人生导师”的称号,也不为过。
起初知道稻盛和夫,是他在辛卯年初以80多岁的高龄临危受命,出任巨额亏损的日航董事长,并在一年的时间内使日航扭亏为盈,这是他继京瓷、第二电信的极大成功后,再次续写经营之神的辉煌篇章。在稻盛看来,日航的成功重建,只是又一次验证了其"以心为本"、"利他主义"经营哲学的正确性,他强调必胜的理由无非是:正确的思想,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这次我终于有机会拜读了全本的《京瓷哲学》,对稻盛的经营哲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感觉受益匪浅。因为稻盛的哲学实际上是对"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正向解答,是在最根本和最广泛意义上的、对人生和经营原点的积极探索和阐述。并且他在书中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辅以诸多亲身经历的实例,用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芸芸大众传递了积极向上、利他主义的正能量,可谓是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善莫大焉!
私以为,无论是作为原点的判断基准、作为核心的成功方程式、作为根干的经营理念,还是京瓷哲学78条每一条背后的精神实质,道稻的哲学可以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适用于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有阶段和所有方面。如果我们都能从内心里真正接受并在实践中践行稻盛的哲学,则我们必将可以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简言之,道稻从其50多年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和感悟出来的经验,正印证了诚实、正直、勇敢和友善,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人们能熟读此书,并从中获益!
今天看到《史记·李斯列传》中“仓鼠一叹”的故事,李斯从而悟出了处世哲学,我深有感触。故事讲的是李斯年轻时候是个穷书生,吃上顿没下顿,有一次上厕所的时候看到几只瘦的只剩皮包骨头的老鼠,它们正饥肠辘辘的吃粪便,看见人来慌忙逃窜中,一只瘦小的老鼠掉在粪坑里淹死了。他马上联想到了自己的贫苦出生,顿生怜悯之情。又有一次,因为这位穷书生的算数水平很高,粮仓官员请他帮忙核算账目,他一进粮仓就看到一群膘肥体壮的老鼠在嬉戏打闹,看见人来了也不慌张,仍然大摇大摆的吃着粮食。他通过这两件事情悟出了老鼠哲学。人跟人的差别就是因为生存环境的的差别,人本身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平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能力能发挥出来,需要有他相适的环境,历史这样的人物有很多。韩信在项羽帐下一直默默无闻,得不到赏识,但是到了刘邦麾下却成为一代战神。还有一代名相魏征在李建成手下也碌碌无为,一直到李世民才有所为。包括我们演艺界的实力派演员都是大器晚成,他们都是一个相适应的环境中才发挥出了最大的潜力。
老鼠哲学提醒我们,发挥自己的能力需要相匹配的环境,同时我们也要有清醒的头脑,无论你才能有多大,首先你需要一个能发挥的平台,不做不得志的能人。但是一切的前提,你要先做一个能人,能人所不能,你还要有一个好的品德,这是一切所有的前提。
稻盛和夫,作为世界公认的成功企业家、经营奇才,能将他毕生的想法、做法汇集成册,无疑是每一个获阅者的幸运和福报。很感谢公司组织的培训学习,让我也成为了幸运者中的一个。在字字珠玑的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便联想到了自己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不自觉地就进行着对比和分析,契合的地方、不符合的地方以及各自的思想原因,感觉对自己的以往是一种检阅,对自己的现在是一种洗礼,对自己的将来是一种指导。现在,我就以《京瓷哲学》第2章经营要诀的阅读感受为例,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01、以心为本的经营:为了公司的发展,每个人都竭尽全力。经营者也不负众望,拼命工作。员工们相互信任,不贪图私利私欲。大家都以在这个公司工作为荣,盼公司发展壮大。用京瓷公司从无到有的事实,阐明“以心为本”让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感受:合纵一直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宣贯,就是异曲同工的“以心为本的经营”。让大家的思想意识,都统一到如何实现工作目标这一大方向来。跟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所说的要同心同德、风雨兼程,都是契合的。读后更加意识到将这些根植于每一个成员心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比人心更坚固的东西并不存在,心在一起才最有战斗力。
02、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在自由经济的市场环境中,由竞争结果决定的价格就是合理的价格,以这个价格赚得的利润,就是正当的利润。推进合理化,提高附加值,才能增加利润。不管在什么领域,势必都要面对严酷的竞争,任由市场行使定价权。
感受:该篇的观点,对以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合纵人来说体会更深。竞争结果决定的价格就是合理的价格,蕴含了多少的内容和必须: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以及材料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等的质量管控的PK,就是价格的PK。要想价格合理、有竞争力,各种质量的管控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因为价格是市场决定的、是竞争对手裁判的。只有我们每一个环节上的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并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把好关,才能让我们的产品价格合理,有竞争力、有利润。
03、遵循原理原则:公司的经营应该合乎情理,遵循道德。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在遵循原理原则的前提下做出决断的。企业家做判断时,必须遵守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基准。
感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的一个企业要发展,也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矩”,作为员工说话、行事的准则。所以,公司应运而生的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而且合纵人很幸运,因为我们的老板刘泽刚先生就是一个遵循普遍性道德准则的人,老祖先最质朴的真善美观念一直在指引他如何带领我们拼搏,也让客户感受到合纵是一个可靠的、有原则的企业。
04、贯彻顾客至上主义:经商的根本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取悦客户”,极度重视技术研发,不断创造出客户期待的有价值的产品,全方位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持续的盈利和不断的发展,是顾客至上主义的成果,也是努力取悦客户的回报。
感受:合纵的研发中心是北京市级(省部级)技术中心,每年都重金投入各项研发。产品销售秉承“让利不让市场”的真诚意愿,始终重视售前、售中、售后各个阶段的相关服务,把客户的购买体验及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有力践行了顾客至上的宗旨,这应该就是公司能够不断持续发展壮大的一个根本原因。
05、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不要把企业的人际关系视为利益相反的劳资关系,而应该在公司内构建父母孩子、兄弟姐妹般的和谐关系。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使公司上下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但要注意避免对员工的盲目娇惯。
感受:合纵互赏、团结的企业文化和传帮带的协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员之间是互帮互助的关系,绩效的考核办法又让大家成了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既推行了大家族主义,又极大程度的避免了盲目娇纵。当然在和谐程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我们都做有心人,把同事当父母孩子、兄弟姐妹来对待,为公司大家族的和谐发展献出自己满满的正能量。
如果让你为自己的快乐列份需求清单,上面会有些什么呢?是否写着有房有车,拥有DiorPrada,小资小调,名望权势…… ……拿着这个问题去问了几个朋友,给出的答案中物质需求均是极重要的条件,却少有提及精神需求。
精神的需求在这个崇拜财富的时代已可怜到被遗忘的地步。
和朋友谈论到自己喜欢崇敬的教师教授思想如何如何,经历如何如何时,换来的总是不以为然。“博士、教授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如初中毕业的农民企业家。”这样的回应总是把我整的哑口无言。人价值的取向本该多元,而如今经商做官是大家眼中最具成功的人士,也是最快乐的。
《哲学的慰藉》第二部分,阿兰·德波顿提到了伊壁鸠鲁和他的思想。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在伊壁鸠鲁看来,我们并不知道真正能使我们感到快乐的是什么。
一次和朋友在看时尚杂志,朋友指着印有奢侈手表的那页说,如果有了这个就说明一切了吧。“啊?!不能说明什么啊,不是钱多没地方用,就是无聊的暴发户。有这钱不如搞慈善去。”然后是几秒的沉默…… ……
你买江诗丹顿可以,买浪琴也不错,重要的是喜欢适合自己。物质拥有的快乐是无止境的,你有能力买欧莱雅,就会想去买Dior。在Dior Marketing工作过的朋友告诉我,这些东西的成分其实一样。价格的差异在于广告包装和品牌定位,而有的人就是有钱喜欢买贵的,中档高档的区别只是面对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罢了。用大宝觉得效果好何必偏要买dior呢。
德波顿在书中说,如果我们生性不是那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广告就不会这样时兴。被某种商品的广告包围时,我们可能就会突然说:我想要那个东西。但是假如我们没有看见这个广告,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觉得需要它。卢克来修说了“人们是凭道听途说,而不是凭自己的见证产生需求的”。实际上我们很难弄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大家削尖了脑袋买这些广告杂志上的东西以此来标榜自己,从而获得快乐快感。可这些快乐是长久的永恒的吗?对物质的过分渴望只会让本可满足的人不能平静,往往还导致痛苦。
你可以有更多的钱,但那不一定意味着你可以拥有更多的快乐。在快乐与金钱的关系上,伊壁鸠鲁告诉我们,一开始,你拥有越多的钱你就越快乐。之后,金钱与快乐的联系逐渐的分离了,即使你拥有的钱再多,你的快乐水平也仍然停止在原处。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无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条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
物质和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协调的产物,能忠于自己的理想又拥有很多金钱,是太难的事,我们只有学会选择和协调。快乐更多地依赖于精神而非物质,品尝过两种快乐的人都可以凭自身的体验予以证明。我们往往在追逐物质的路途上丢弃精神快乐,而在拥有物质后再用金钱去填补精神的空虚。而那些用物质换来的精神文化享受早就充满商业细胞。人们就这么周而复始的循环着。
就财富收入而言,真正的收入并不单单是物质,除了金钱还该包括闲暇时间和受人尊重的程度。以此来算,两个大学同班同学,一个整天在4A公司忙,一个在大学教书育人,他们的收入总分高低是显而易见的。
伊壁鸠鲁开的快乐需求清单是1.友谊2.自由3.思想。
德波顿给的是1.茅屋一间2.友谊3.避免有上级、受恩惠、勾心斗角4.思想5.贝里尼的《圣母像》。
“快乐可能得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在金钱方面。”
你的快乐的需求清单上是些什么呢?
P.S 德波顿在书中共谈到了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6位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应着与世不合的慰藉、缺少钱财的慰藉、受挫折的慰藉、有缺陷的慰藉、伤心的慰藉与困难的慰藉。个人觉得哲学是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和眼光,用于慰藉,未免让人觉得哲学如同生病后的心理理疗…… ……
读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此书特引人入胜。以往读哲学书籍,往往让人生厌,读了一点,常弃之不读了。而此书如一个巨大磁场,把我吸引了过去,爱不释手。我想应该是书的独特之处吧。它把传授哲学原则、哲学知识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标是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引导读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问题。他精道的论述,平易的语言,仿佛让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个证人,证明哲学其实不是一个枯燥的东西,而是处处闪烁着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读了此书,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得到心灵的自由。
什么是哲学?晦涩难懂的语言?高不可攀的“天书”?《哲学的慰藉》一书的作者阿兰德波顿先生相信,哲学家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其高深莫测,而在于能与常人对话。为此,哲学不应只是少数人躲在象牙塔中做出来的学问,而是要具有实实在在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走出心灵的困境。
在这本书中,阿兰德波顿先生用轻松风趣的笔调引领我们走进哲学的大门,他选择了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这六位哲学家,通过深入浅出地解读他们的思想、探寻他们的智慧,希望能从这些哲学家的个人体验和观点学说当中找到一些“慰藉之法”,用来舒缓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苦闷,以期获得心灵的自由。
起初知道稻盛和夫,是他在辛卯年初以80多岁的高龄临危受命,出任巨额亏损的日航董事长,并在一年的时间内使日航扭亏为盈。这是他继京瓷、第二电信的极大成功后,再次续写经营之神的辉煌篇章。在稻盛看来,日航的成功重建,只是又一次验证了其"以心为本"、"利他主义"经营哲学的正确性,他强调必胜的理由无非是:正确的思想,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这次我终于有机会拜读了全本的《京瓷哲学》,对稻盛的经营哲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感觉受益匪浅。因为稻盛的哲学实际上是对"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正向解答,是在最根本和最广泛意义上的、对人生和经营原点的积极探索和阐述。并且他在书中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辅以诸多亲身经历的实例,用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芸芸大众传递了积极向上、利他主义的正能量,可谓是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善莫大焉!
私以为,无论是作为原点的判断基准、作为核心的成功方程式、作为根干的经营理念,还是京瓷哲学78条每一条背后的精神实质,道稻的哲学可以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适用于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有阶段和所有方面。如果我们都能从内心里真正接受并在实践中践行稻盛的哲学,则我们必将可以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简言之,道稻从其50多年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和感悟出来的经验,正印证了诚实、正直、勇敢和友善,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人们能熟读此书,并从中获益!
一本非常有趣的哲学家小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倾向于将拥有「哲学家」头衔的人神话,这种附庸风雅的举动其实源自人类喜欢将自己无知的世界——无论是现实的世界还是精神的世界——神秘化的倾向,他们以为将无知的事物神秘化,然后吸引别人对其顶礼膜拜,就可以缓解自己对无知的恐惧和焦虑;当然,更愚蠢的做法则是把随手抄过一段自己其实无法理解却又被附庸风雅之辈刻意神圣化的言论,然后对其顶礼膜拜,视为人生的终极归宿。德波顿的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诸如尼采和叔本华这样的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从而让我可以更好地思考,他们在这样生活状态下得出的人生哲学究竟值得我在多大程度上效仿,以及在多少比例上借鉴。
杭萧钢构在单董事长为核心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变成建筑钢结构行业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特大型专业型品牌型企业。这就是一种规律,万事万物不是一层不变的,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总是发展的,总是在前进的。杭萧钢构之所以变化非常快,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也符合松下幸之助的哲学思想,是杭萧人遵循了自然法则的必然收获,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机遇,或者说只是决策人精明,抓住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偶然因素大于必然因素。
但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种必然。只要遵循客观规律,只要掌握了创立和壮大企业的精髓,就是一定会取这样的结果。也就是不仅仅在钢结构方面,即使搞其他产业,如象鲁冠球那样的机械制造行业,项忠孝那样的电器行业,邱建林那样的纺织行业,陈妙林那样的旅游行业,王鑫炎、方悟校那样的]包装行业,甚至象尚舒兰那样的农场。单董事长都一样会非常成功,而且一定会比他们更成功。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因为同样在钢结构行业也不是谁都搞得非常好,杭萧钢构的底子并不是最好的,虽然是董事长从七十年代即开始在钢结构领域创业和发展,但真正创办一个企业还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专业从事建筑钢结构事业还是一九九四年的事情。那时候,现在比杭萧钢构小得多的许多钢结构企业已赫赫有名了。那时候,谁也没有甚至绝对不可能想象到杭萧钢构今日的辉煌。
谁铸就了杭萧钢构的这一切?是可以被称之为“英雄”的领导人和其领导下的杭萧员工。一般人思维就是“时势造就英雄”。是建筑钢结构这个朝阳产业哺育了杭萧钢构,是钢结构产品的大量需求成就了单董事长。这种认识看起来有点道理,但很不全面,甚至是以偏概全。剖析一下杭萧钢构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不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而是“英雄改变了时势”。杭萧钢构的崛起,不但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民族建筑钢结构的发展速度和科技水平,同时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坚定了接受和采用钢结构的意识、信心和进程。如广西琼林项目,大连国贸大厦,武汉证券大厦等无不体现出这一点。
世间的万物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哲学,每种东西带给我们的启示也不相同。每当你完全了解、看透一部“哲学”时,那么,你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什么动物力量最大,你也许会说大象、老虎或是狮子;如果又有人问你,什么动物的哪一方面最值得你学习,你会想到小蜜蜂的勤劳,还是小乌龟的坚强?那么,你会想到一只小蚂蚁吗?
是啊,就那一只小小的蚂蚁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终生受用不尽的。
首先,蚂蚁从不放弃。如果它想去某地,而路线被阻断,蚂蚁或是向上爬,或是往土里钻,从不放弃,直到找到一条路线。
然后,蚂蚁有深刻的洞察力,夏天时就为冬天做打算。蚂蚁在夏天就出门觅食,准备过冬。
其次,蚂蚁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冬天不会持续太久,我们很快就会出去。”所以,蚂蚁总是在气温变暖的头天就外出活动。
最后,蚂蚁很团结并且全力以赴。你一定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被火包围的蚂蚁抱成一个球,滚出了危险区,虽然有部分蚂蚁牺牲了……
看看蚂蚁,再想想我们。也许,蚂蚁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光这四点就足以让我们对蚂蚁肃然起敬了。我们遇到一点挫折就退缩,夏天我们悠闲地坐在家里看电视,总是天真地认为夏天还很长,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再做……
让我们记住蚂蚁的哲学——从不放弃、深谋远虑、积极进取以及团结一致和全力以赴!
怎么说呢,最初看这本书是源于我的一个说说,说到谁都会觉得累,只是有的人会忍,而有的人会直接感叹,后来一个高中同学看到了,便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最开始也是因为这本书第一章对ta影响比较大,所以推荐给我的~总体来说,这些哲学家的大部分观点我是不赞同的,甚至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种做法,比如苏格拉底逢人便宣扬自己的那种思想,不管对方和自己是否熟识,再比如塞内加的自杀…前面看的感觉仅是不理解,后面说的那些尼采西蒙之类的,感觉都没怎么看明白,还是觉得通俗易懂的比较适合我,感觉有的文字感觉不过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学素养,然而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容,反倒是不喜欢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
——《春水》读后感
诗,向来都有一种特别的神秘,在短短的文字间,总蕴涵着读不透的道理。一句话,每次读起来的感觉都不一样。从图书馆买来了冰心奶奶的一部“爱的哲学”——《春水》。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春水》,带给了我们这个季节的一份温暖,一份感动……
在《春水》里,我最喜欢一首诗莫过于《乡愁》。“我们都是小孩子,偶然在海舟上遇见了,谈笑的资料穷了之后,索然的对坐,无言的各起了乡愁”不知道为什么。读起这首诗,心上莫名地涌起了一阵伤心的感觉。曾经,我也读过一篇名为《乡愁》的诗,是余光中写的。虽然,这首诗的更读起来更有趣味,但是我认为,冰心的这首诗,更体现出了冰心的内心感受,真心的文笔令人心中为之一颤。同样是想念家乡,同样是怀着爱,但是冰心奶奶把这种感觉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春水》里的每一首诗,都有着不一样的味道。悄然的爱,已经无声无息地洒在了每一个字里。优美的写景与风趣的对话,衬托了诗句里美好的意境。“记否十五之夜,满月的银光,射在无边的海上,琴弦徐徐的拨动了,生涩的不动人的调子,天风里,居然引起了无限的凄哀!”正逢中秋节即将来临,《乡愁》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思念。身在异乡的人们,读了这首诗,泪水定会湿透衣襟。“为着故乡,我们原只是小孩子!”是啊,我们只是小孩子,但是谁说了,小孩子就不能有壮语呢?
《春水》,冰心奶奶“爱的哲学”,真的真的,在这个季节,种下了爱。感动,感动中的感动,《春水》,带给我们的,真的太多太多了……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爱好智慧”。
三个层次
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
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
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
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下一个要点就水到渠成了。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研究》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这是否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学生自学的认知理论的本源和基点呢?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
现在手头正在读的是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
人变得很懒。不愿多想,更不愿多写。暂且抄下一些精妙的句子,稍加评论。既可以帮助自己concentrate,也有助于思考,岂不是一举两得。
关于哲学
“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他们如果聚集在一场大型酒会上,不但互相话不投机,而且很可能几杯酒下肚就要拳脚相向),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貌略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爱智慧”。人以群分,把这一小群人归在一起的共同爱好在于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
括号里面的话从来就不是无关紧要的。相反有时还是最重要的话。比如上面的一段文字中,我最为欣赏的便是括号里的一句。这是多么有趣的想象。我相信,如果有这么一个酒会的话,设想的结局便是必然的。
关于哲学的本质,他认为是“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对此,我深有同感。一个生活幸福的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哲学家的,所以有人说苏格拉底成为一个哲学家是因为他有一个泼妇似的老婆。痛苦的婚姻有时会造就一个哲人。当然人生的痛苦有多种,不仅仅限于一段不美满的婚姻。面临人生各种巨大的痛苦,人何去何从?该怎样才能给人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想一个可能的选择就是哲学或宗教。二者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凡人各种安慰,而这安慰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将人世看透而产生的一种“悟”,是更智慧的人生。
关于苏格拉底,
“这位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而决不折腰。他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而且他的自信不仅是出于一时冲动或者匹夫之勇,而是来自于更深层次,根植于哲学的源泉。哲学给苏格拉底以坚定的信仰,使他面对千夫所指能够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
是啊。人什么时候能超越世俗,才是最自由最无畏最自信的状态。
关于常识和社会规范,
“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观念,应该相信什么,如何待人接物,否则就会遭到怀疑,不容于众。这些社会规范有的是用法律条文明文规定,更多的则是在一个庞大的伦理和实践的判断体系中本能地遵循的,这个体系叫做“常识”,它命令我们穿什么衣服,采用什么样的理财标准,尊重什么样的人,遵守什么样的礼节,以及过什么样的家庭生活。如果对这些规范提出疑问,就会被视为怪异,甚至故意挑衅。常识之所以被悬搁起来而不容置疑,是因为人们把它的判断都视为天经地义,不必加以审视。”
这段话理论上说来不难理解。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和习俗,也不难感慨所有社会人的不由自主。每个人身上都深深地烙上了社会和时代的烙印,想摆脱都不可能。不过这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一大堆(我儿子的常用词)古希腊人的常识规范。而这些常识规范,如祭祀,蓄奴,尚武(专指男人,女人是排除在政治和公众生活以外的),虽然怪异,到现在已演变成了“知识”。但正是现代人心里感觉到的这种怪异,使我们开始置疑各种现代社会的各种常识。若干年后,它们也会变成怪异的知识。
关于他人的评价,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泰然自若,如果我们听了几句对我们的业绩或性格的.严厉批评就忍不住掉眼泪,那可能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正确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赞许构成的。我们对于不受世人喜爱很在意,不仅是出于实用的理由--例如生存或升迁,更重要的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种信号,毫不含糊地表明我们已误入歧途。”
“我们似乎被一种相反的倾向所折磨:每个人的话都听,每一句不中听的或是嘲讽的意见都足于使我们心烦意乱。我们不能反思一个最主要也是最令人宽慰的问题:这些阴暗的指责的依据是什么?”
苏格底:“好意见出自对事物有所理解的人,坏意见出自对事物缺乏理解的人。”
今天是开始学《西方哲学史》的第一天,虽然只翻了两小节,但却学到了很多,就这两小节就已是满纸乾坤,想想这罗素也是厉害,能写出这样系统的书。我真的是很好奇看全本英文原著的感觉是会有多爽啊。
在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原来,公元前6世纪希腊崛起了,开始出现哲学,给周边的文明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知道了原来埃及的神学和巴比伦的神学是不一样的,埃及崇尚死亡,信奉轮回,而有金字塔;而后者的文明有黩武的血性,且其宗教更加关注幸福。不仅于此,古巴比伦的科学成就也是巨大的,连我们今天一直延续的一天24小时,一周360度,都是他们提出来的,那时的哲学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
古希腊极盛一时的迈锡尼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到前100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继承了来之爱琴海地区的来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0到前1400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
而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文明孕育出了第一个产儿,学成荷马史诗的盲人诗人荷马,而同时期的东方地区也诞生出孔子、佛陀琐罗亚斯特等。世界的发展,不管哪个地区,基本上都是同步的,都是在同一个轴心线上发展的。
奥尔弗斯叫的诞生算得上是宗教史上的大事件,他的诞生,形象了人们生活,使得哲学观念深入生活当中。
读完到这些有趣的事件,让我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真的为之倾倒。
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学》讲述了很多哲学道理,其中包括了提高心性、精益求精、完美主义、热爱工作、经营要诀等,学习京瓷哲学之前,感觉哲学是与工作毫无关系的词汇,通过学习才知道京瓷哲学的一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工作的积累。正是因为稻盛和夫把人性和心性放在企业的经营与日常管理工作,才有了今天的京瓷,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他认为:人生工作的结果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方程式决定。刚学习这个方程式时感觉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远,在学习这个方程式时,发现身边有好多这样的人,他们毕业于名校,又有很高的情商,但工作的业绩就是上不去,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那证明他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人生坐标,决定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和最后的结果。相反,那些没有很高的学历,不怎么能说会道,但是对工作的态度热情很高,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自己的那份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在自我燃烧的同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燃烧,同时也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可,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是为什么呢?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他的人格与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始终保持谦虚”也是稻盛和夫先生一直强调的条目,众多事实证明在生活中,工作中真的是这样的,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持久的谦虚之心,才能源源不断的吸收更多的养分,给自己不断的增添养分,给自己不断的增加智慧,还要将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发挥出来,做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以前自己属于慢热型的不善勾通,算不上“不燃型”最多也是个“燃烧型”的人,十分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听取别人的建议。一直感觉不到那是一种骄傲自大的做法,通过读完这篇文章后,认识到了之前那个骄傲自满的自己,需要好好反省!以后要以“谦和之心”来要求自己,只有拥有谦虚之心才能换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才能在进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篇“爱上工作”,人一辈子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很多种原因,好多人的工作跟自己儿时梦想都有天壤之别,尽管说不清为何,但我觉得一切都是冥冥之中似有安排,我们应该迷恋工作、热爱工作、拥抱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并产生自信,进而萌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欲望,在这样反复过程中,你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样的良性循环就开始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有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工作,将工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融入到自己灵魂中去,你的人生才能硕果累累。
登一山有一山的风光,看一书有一书的文韵。这个暑假,受学校影响“被迫”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哲学》,看得云里雾里,也不知是否点中书本要旨。我姑且对这几日的读书思考,做一个反思总结,以示这个暑假完成了任务。该书知识储备丰厚,远非我所写的几点认知,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文字艰深难读,我是采用跳跃式翻读,只求贯穿主线,会明要旨,并没有面面俱到。
表里关系即在差异中找相同,从多样和变化中找不变和恒久,其实就是在运动的事物中找永恒的规律。每此接手的班级同学都不一样,教授的课文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为什么教得越久反而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不是越来越糊涂烦乱,就是因为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可能说不出来,但是做得出成效。只不过善于总结者有大成,疏于总结者有小成罢了。
价值中立,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围绕“人”为研究对象展开的。领悟到人的规律就可以正向迁移到教育规律上。人处于世,最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这就要向内探求人性,而后考虑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环境,这就要向外探求价值。很多时候,人性和价值是一对矛盾。多劳多得者多忧,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为了利益的大小,人们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这就有了人性和价值的平衡。人的需求不同,对人性和价值的平衡点就有所差异。说明白点就是舍与得的关系。讲求价值中立。在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价值中立。不仅老师在做选择,学生、家长也在做选择。哪个班能够最好的达到三方价值中立的平衡点,哪个班的教学成效是最好的。价值中立表现在教学写作中,即是教师要求、学生认知与家长理解三方价值判断的博弈。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家长怎样看,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少的自主权,直接决定了学生思考方向和完成度。如果这个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教师教得身心疲惫,学生被逼得心力憔悴,家长看得怨气不绝。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家所做所想不一致,写作方面的价值判断没有达到较好的平衡点
《教育哲学》当中所讲的《诗经》的情感教育、《尚书》的德主刑辅、《礼教》的“礼教”不是以教育方法对读者进行教学指引,而是通过讲解古代经典来让读者感悟教学方法。一个字为之就是“悟”。在读中悟《诗经》如何以诗扬教;在读中悟《尚书》如何德主刑辅;在读中悟《礼教》如何宣扬礼教。一言而概之即是说《诗经》、《尚书》、《礼记》当中教育的知识并非学习的重点,而它们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巧妙的教诲读者,为读者树立作者想要的价值观,这才是核心。在《诗经》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即是说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激励唤醒、立榜铭志、交往协商、评判谏议。在《尚书》中,主张德主刑辅。借尧帝选贤的故事告诉我们以宽厚仁德待人,使他身心放松,并从他的日常行为中悄无声息的观察他的真实一言一行,最后达到委以重任或施予惩罚以望改正的目的。而在《礼记》当中,主张以礼树人。其核心目的在于维护秩序。通过日常的礼仪规范,树立教师榜样,维系教师,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最终起到稳定班级秩序,维护同学友谊的作用。
零零碎碎在地铁里把这本书看完了,很多细枝末节记不清楚,本书讲述了711的成立与发展过程,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也让我对日企有了新的认识和敬意,抛开别的感情因素,通常看见日企品牌,就是看见了品质保证,711也是如此,书中一些我还记得住的大方向思想总结如下:
1、要想降低成本、配送、选品等尽量集中。
2、近于严苛的品质要求是消费升级后的市场中必胜武器。
3、所有人都支持的事业未必正确,好做的商业市场已过分饱和,所有人都反对的事也未必是错的,有时候方向比努力重要
4、直接沟通的必要性,信息传达会缺失,员工也会觉得自己被重视。
5、自由品牌不要过分追求性价比,高品质也是推广品牌的关键因素,711能成为品质的代言词,并不是市场上流通产品的口碑带来的,而是自由品牌的品质过硬。
6、懂市场,更要懂消费心里学,这点真的很重要。
7、有好的竞争对手是双赢的事。
8、市场不管怎么变,都以迎合顾客消费习惯为主,朝令夕改是常有的事,只要跟得上买方时代,就不会被淘汰。
9、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给顾客提供便利,购物习惯就可以培养。
当初在京东时,老刘曾在员工平台推荐这本书,那时候没意识到学习充电的重要性,找理由因为没时间看了一章就扔下了现在离开京东也没闲下来,但还是抽空看完了,可见态度又比环境重要,先说这么多吧。
首先赞赏资中筠先生的译文,非常优美,完全没有通常译文的诟病。《哲学的慰藉》是作者以六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际遇及基本的哲学观点,分别以六种现实遭遇,对与世不合、对缺陷、对缺少钱财、对伤心、对受挫折以及对困难中的遭遇,给与方法用以达到慰藉目的。这些遭遇几乎囊括了人生方方面面的境遇,作者试图告诉我们哲学能带给你安慰。然!哲学仅仅只是方法论,它无法慰藉人的心灵,方法可用得一时,却解不了根本,熟不见人人都有过“道理都懂,就是不由己”常态。这些哲学家也没能够慰藉了自己。如要解决根源问题需要寻求灵魂的安放……
此书可读,对于初涉哲学的人是不错的入门,我读最享受的是译者的文笔。
今天下午,我在《读者》里面看了一篇短文,名字叫做《奴隶和哲学家》。里面讲了一个精彩无比的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人生中的重要的大道理。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事:一个波斯奴隶和几个人同坐一船。那个奴隶从没见过大海、也没坐过船,所以一路上哭哭啼啼,大家都没办法安慰他。结果被哲学家抛下大海,沉浮了几次才拖他上船,之后他就不再作声了……
看完《奴隶和哲学家》,我深受感动,还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来自那个哲学家最后说的那句话:“你们想,他原先不知道灭顶之灾的痛苦,所以才想不到稳坐船上的可贵。大凡一个人总要经历过忧患才会知道安乐的价值……”是啊!一个人活着总要受过患忧才会知道平常生活的幸福。比如我以前作业完成得很晚,所以觉得学习很枯燥很痛苦。但当我生了病不能去学校读书、躺在床上很无聊时,我才感悟了;原来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生病时不能看书学习,才是最无聊、最痛苦的时候。人就应该这样,只有用更糟的事情来与现状比,才能感到快乐、感到能正常生活的可贵性。
现在有些人不珍惜和平,总要挑起事端、挑起战争,当战争来临时,他们才会知道和平的幸福,可那时已经不能挽回了,所以大家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啊!
近日,品读了公司发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的作品《京瓷哲学》。读书时刻,心里犹如春风拂过,清水潺潺,对灵魂是一次潜心的修炼、对生活是一次真切的回答、对未来是一次美好的冀望!
《京瓷哲学》带给我的收获是这样——
积极的心态是实现非凡人生的起点,是生命的阳光和雨露,让人的心灵成为一只翱翔的雄鹰,驰骋于浩瀚的天际,消极的心态是失败的源头;是生命的慢性杀手,使人受制于自我的阴霾里,畏缩在狭隘的角落。随着阅读的深入,胸襟开阔了,心态也变得阳光了,凡是总往好的方面想,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日的朝阳。
“思维方式”是我们人生坐标的选择,是正是负还是零,将决定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和最后的结局,思路决定出路,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我们要明白未来是由每一个今天组成。没有灿烂的今天,就没有光华的明日,没有今天的点滴累积,哪有未来丰硕的收获?有句歌词如是唱到:“现在才是关键,最重要就在眼前。”所以在工作中,事先我都做好计划与安排,竭力完成当日的工作,今日事今日毕,当天事决不留到明天,当想到一个好“点子”时就立即行动,并用阳光的心态努力将一件件事情办好,完成得漂亮。
“燃烧自我,照亮他人,点燃激情的火把。”要成就一番大业,就必须能够自我燃烧激情,成事者皆能自我“燃烧”,并能把热量传递给周围的人。这样的人往往能率先行动,用积极的思想和行为为别人树立起榜样,时刻彰显着积极的生活态度。也许我现在还不完全是一个能“自燃”的人,但是当我能“自燃”时,我便充分地点燃激情,表露善意,发挥能力;当我不能“自燃”时我便靠近能“自燃”的人,嫁接火种,燃烧自己,温暖他人。
褪祛浮华,回归理性,让激情燃烧,用理性护航,用努力去浇灌幸福的花朵,积极健康地生活、工作,让天天快乐,分秒精彩,我们将活出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