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用范文分享
2023春节习俗作文怎么写?下面是我们范文网文化作文频道给大家精编的30篇关于2023春节习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春节从未断过。
春节是全年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习俗也很多。汉族人过春节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到处都贴着春联,到处充满着喜悦的气氛,辞旧迎新。人们贴“福”字时总会倒着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把“福”字倒过来,才显得有一番“福气已到”的意思。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有丝毫差错。另外,左右对联的字数必须相等,左边联的末字必须发“平”音,右边联必须发“仄”音。
到了小年,便出现了另一番“天地”。大街上人山人海,全部都是来购置年货的人们,小孩子们牵着大人的手去选择烟花。到了晚上,大街上张灯结彩,虽然已到晚上,但是没有一个人休息。
有一首诗说道:家家愿尘去,户户盼福盈。第二天,所有女人都在家大扫除。在吃饭之前,男人们带着孩子去拜访朋友与亲戚,女人们则在家中招待亲朋好友,在大扫除的同时,人们会扔掉家中不能穿的旧衣服,旧鞋子,并购买更多的东西。
快过年了,超市里挤满了人,他们这里挑挑,那里选选,那模样简直是想把超市搬走。与平时相比,现在道路上的车更多了!从早上六点到夜晚十二点,从未停歇。
晚上,大家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在外工作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会回家来吃团圆饭,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
我喜欢家乡的春节,也爱为春节默默付出的人们。春节不仅是新一年的开始,也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满腔希望。
新春佳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新春佳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新春佳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新春佳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我们家乡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
在腊月二十三,人们便开始忙了起来,在这一天我们必须都要大扫除一次,我们也会在家帮家人擦玻璃、擦桌子、墩地、扫屋顶。然后便开始准备食材,如:鸡、鱼、蔬菜等等都要准备充足。
到了腊月二十九,就开始贴对联、挂灯笼了。
除夕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年味,人人都开始穿新衣服,晚上就开始给财神、观音菩萨、炉灶王点香、点蜡烛,吃完晚饭就在楼下放鞭炮和看烟花之后,到了八点的时候就开始在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了,一直播到晚上12点才躺在床上睡觉。
正月初一凌晨四点的时候就起床,一起和家人吃个饺子,之后便在各自的车库门前放鞭炮,到了早上七点的时候就可是给亲朋好友拜年了,拜完年大人们就会给我发红包,一直到了正月初七的时候,剩下的时间便开始做纸灯,什么样的都有:有鸡、有莲花、还有在纸灯画鱼和鹦鹉的。
到了正月十五就又开始热闹了起来,家家都开始吃元宵,到了晚上,我们都会将各种各样的灯笼挂出来,之后就家人一起去看花灯,那里人山人海十分的热闹,九点的时候便开始舞龙,舞龙的时候就更热闹了,十二个人为一条龙,每人距离都在一米左右,“龙”头都各种各样的灯笼装饰,龙身就更加美丽了,一会来条龙,一会来条龙,龙的身体舞来舞去像一条蛇一样,还有双龙戏珠更是好看。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欢快、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又叫过年,含有辞旧迎新的寓意。我的家乡在周至,我们家乡春节的习俗很多,下面我就为你一一介绍吧。
春节前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也叫“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更加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都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的名字,可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春联是在红色的纸上,用毛笔蘸墨,书写一些象征吉祥、祝福的话语,寄托人们美好的心愿。
除夕夜,我们每家每户都要“燃爆竹”。当午夜钟声响起的时候,就会响起雷鸣般的爆竹声,为什么要燃放爆竹呢?这儿有一个传说:相传每到过年时节,年三十的晚上,出来一头叫“夕”的怪物,它常常出来吃人、吃牲畜,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竹子截成一个小筒一个小筒的样子,把桶里装上火药,把它们放在“夕”出没的地方,当“夕”出来的时候,点燃火药,立刻发出震天的巨响,“夕”听到这声音,吓得撒腿就跑,人们就平安了。所以就把这种发出巨响的东西叫做“爆竹”。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习俗就是“守岁”。听妈妈说,守岁既有对过去一年的留恋,又有对来临的新年的美好希望。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傍晚开始,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古人有作诗等风俗,而我们现在更增加了丰富的内容,除夕之夜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大多数人盼望的事情,连小孩子都非常喜欢。
家乡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每一个习俗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它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呢!
春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之一,他寄予了人们殷切的希望,是团圆佳节。
提到春节,这一天的习俗可就多了。穿新衣每逢春节来临,我都会穿上新买的衣服,出去炫耀一番。这不,XX年的春节,我就风光了一回。上身穿了的是银灰色的韩服,下身穿了黑白相间的紧身裤,穿的是一双粉红色的马靴,梳的是维吾尔姑娘的那种小辫子,可美丽了!
所有人多惊叹的说不出话来,我简直就是另一个我。总而言之,怎么一个眩字了得!糖水鸡蛋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每年的大年初一早晨都是要吃糖水鸡蛋的。
每当这时侯,我和奶奶一大早就起来煮鸡蛋。待到鸡蛋煮好之后,等它冷了之后,就要开始剥壳。冷了的鸡蛋,不仅不烫手,壳也比较好剥。剥完说有的蛋之后,要将蛋再度放进锅里焐着。不要让它冷了。这时,一切工作都准备就绪了,只等一张张嘴巴来吃了。我吃的时候,先盛几个蛋放在碗里,然后放一勺红糖,再放点水,用筷子将糖搅和均匀,这时的水就会变成深红色的了。喝一口,甜味无穷呀!再吃几口鸡蛋,简直就是色香味俱全呀!放烟花在春节期间,小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放烟花了。当然,我也不例外的呦!有一种烟花名称叫做迎春花,就这名字也不亚于其它的烟花。别看这种烟花外型比较小,相貌平平,但它可是一匹深藏不露的黑马。找到它的引火线,用火将其点燃。3秒之后,便会听到丝丝的声音,继而哧啦哧啦的声音。这时的烟花被放了起来,一旁的弟弟妹妹们都高兴得手舞足蹈。而我则在一旁兴致勃勃地看烟花。这烟花可美丽了美得如同天女散花一般,而且这烟花还是红的、黄的.、蓝的、橙的、绿的、紫的五彩缤纷。美得如同流星雨划过天空,不可思议。春节就这样过去了,带着人们给予的殷切希望过去了。于是,新的一年开始了。在这新的一年里,让我们用微笑迎接明天,也用微笑告别那过去!
春节快要到了,家家户户的门上大多数都贴上了“福”字和春联,有一些人家连窗户上也贴上了美丽的窗花。可我们家还没有贴,我就要在今天把“福”字贴到自家门上。
在晴朗的一天早上,我正在做作业。忽然,我听见大门“咔喳——”响了一声,原来爷爷买了一个大红色的“福”字回来了。他在客厅里正想在“福”字的背后粘上双面胶,把它贴到大门上去呢!
“爷爷!”我拿着一圈厚厚的双面胶,走出了房间,来到了客厅,“我来贴吧!”我这个“热心肠”可不能错过了这个能在自家大门上贴“福”字的好机会。
爷爷慢悠悠地说“哦——好呀!”
我急急忙忙拿起双面胶和剪刀,看了看那个“福”字,它可真漂亮呀!一个端正大方的“福”字在中间,两条红鲤鱼一起用嘴捧着一颗晶莹的珍珠,在下方。一些荷花、金银元宝散落在字的两旁,衬托着正中的“福”字。还有小小的四个金字“四季平安”嵌在方格里,在上方。
我左手按住纸,右手沿水平方向拉双面胶,粘好后再用剪刀把它剪断,最后用双手用力地压一压它,以免掉落。按照上面的方法,我粘了四条双面胶在纸的背面,再一一撕去它的表层,便拿起它走到了大门前。我努力踮起脚尖,双手分别拿着纸的两个角,双臂伸直,先把两个角固定住了,再向后退一步,看一看是否贴歪了。幸好没贴歪,我心想,不然就前功尽弃了。我又踮起脚尖,把四条边也压了一遍,就贴好“福”字了。
这一张精美的“福”字高高地挂在大门上,我十分开心。因为那是我贴上去的,我也为美化家园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儿,剃头发,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且“规矩”也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奇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无奈之下,。我准备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我大喊道:“贴错了,贴错了。你把它贴反啦!”爸爸不紧不慢的回答道:“没贴错。”那为什么要倒着贴?我疑惑不解。爸爸却解释道:“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着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如此,那过年还有什么习俗呀?我又发出疑问。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讲了起来。原来过年还有一种习俗来源于年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串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走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有了放炮,穿红衣,贴春联的方法驱赶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了,直到今日。我听完爸爸的讲解才恍然大悟。我又问爸爸为什么理发要赶在二十七呢?哦,原来民间有一条俗语,叫“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原来是这样啊,我又问爸爸为什么要大扫除呢?爸爸说大扫除是为了扫除一年中的晦气,这是好兆头呀!
这就是我家乡热闹的春节。
说起春节,大家都不陌生吧!春节是美好的,它寓意新一年的开始。当然,在春节里也发生了许多充满乐趣的事情,跟我一起去瞧一瞧吧!
怀着愉快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伐,我来到了奶奶家。临近中午,我激动地“蹦”上椅子,坐等红包。大家知道红包的典故吗?且听我细细道来:有一位叫年的怪兽,它惧怕红色。人们处处防着它,后来知道了它怕红,为了不让它侵害孩子,就用红色的纸张把钱包住,送给小孩。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每年,用甜言蜜语,哄得长辈们速掏红包,我呢,笑开了花!
夜晚悄悄拉开了帷幕,我的心情越来越激动,因为,只有过年,我和弟弟才允许放烟花。于是,带着期盼的眼神问妈妈:“妈妈,我可以和弟弟一起去放烟花吗?”妈妈迟疑了一下,我紧张得心脏扑通扑通蹦到了嗓子眼,妈妈微微一笑,我喜得一蹦三尺高。
此刻,我的心情是格外兴奋。只见弟弟点燃一个大的烟花,我站在旁边捂住耳朵屏住呼吸等着礼花开放。当礼花喷放出七彩的光芒时,我贺弟弟高兴得跳起来了。礼花冲上天空,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它们在空中不时变换着形状,一会儿像春天的小雨点,一会儿像冬天里的雪花……它们在空中竞相开放,把黑暗的夜空装点得万紫千红,像一个美丽的花园。我们陶醉在绚烂的烟花中。
望着夜空,我许下心愿,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康,我和弟弟学习进步,快乐地成长!
“掼”为动词, “春楹”是一种礼篮,掼春楹是潮汕地区春节期间另一个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春楹是一种内分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楹中,由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访时,夫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潮汕俗语云此为“阿舅来,掠鸡刮”。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太桔自是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取意新媳妇生活节节高。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一般送给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夫家看不起;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夫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也是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媳妇,于是,各家各户都在鞭炮声里忙着分派礼物。潮汕人亲邻睦里的风尚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分家的兄弟也享受这样的待遇。
春节为什么穿红衣服呢?为什么要放鞭炮呢?下面我来讲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怪兽叫作年兽,每次到除夕那天,它就会来吃人。因为年兽害怕红色的衣服和声音很大的东西,所以人们在过春节的时候要放鞭炮和穿红色的衣服,并且挂上对联来将怪兽吓跑。
除夕为什么要吃鱼?为什么要吃汤圆和饺子?吃鱼的意思是年年有鱼,吃汤圆和饺子那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意思。
现在我要说大家都很感兴趣的压岁钱。压岁钱在古代是用一根红线穿一百个铜钱放在枕头下面,避免晚上的时候头痛。现在大人们是拿压岁钱放在红包里面,送上祝福,他们都希望我们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除夕那天,妈妈们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为的是让我们吃上一顿美味的晚餐——年夜饭。出门在外的人不管离家有多远,都会赶回家吃年夜饭。
“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为什么要贴窗花?为什么要挂灯笼?“福”字要倒着贴表示“福到了”,有意思吧!贴窗花是为了装饰,挂灯笼是为了庆祝。
我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过春节,家里很漂亮、很热闹,所以我喜欢过春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们家乡安庆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九就开始除尘。除尘就是清洁污垢,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扫墙壁上的灰尘、擦窗户……
过春节当然要买年货。超市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好不热闹。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过年的气氛。巧克力堆成小山,一袋袋饼干摆放的整整齐齐。我们挑选着自己喜爱的东西一包包往购物车里放。不一会儿,购物车就装满了,妈妈拉着我回家,可我还意犹未尽。
到了年三十儿,我和爸爸开始贴对联了。爸爸站在凳子上,把旧对联撕下来。我在底下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递胶,一会儿递剪刀,一会儿又要递对联……不一会儿,我和爸爸都累得满头大汗了。终于,上联、下联、横批都贴好了。顿时,大门焕然一新。
我大声读道:“万事如意步步高,一帆风顺年年好,吉星高照”话音刚落,爸爸就哈哈大笑起来。我疑惑的看着爸爸,爸爸一本正经地讲道:“对联又叫门对,它对仗工整,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是汉族特有的形式。读对联时应先读上联,就是右侧的,再读下联,就是左侧的,最后读横批。贴对联时也按这样的顺序!应该是这样读: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吉星高照。”
今天真是收获满满,我不仅学会了贴对联,还学会了对联的读法。
“吃年饭了!”随着奶奶喜悦的语调,我们一家人围坐到了桌边。
“哇塞!今晚的菜好多啊!”有清炒芹菜、红烧鲢鱼、红烧鸡块、圆子汤…… 妈妈给我夹了一块红烧鱼,嫩嫩的、滑滑的,可好吃了!我又尝了一块红烧鸡块,鸡肉酥滑可口。热腾腾的圆子汤香味扑鼻而来,我盛了一碗,汤味非常鲜美,圆子也香滑无比,一碗热乎乎的圆子汤喝了下去,心里立即涌出一股暖流。听奶奶说这些菜还都有寓意呢:芹菜寓意做事勤勤快快,红烧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红烧鸡块寓意大吉大利,圆子汤寓意团团圆圆……
听奶奶说完,我连忙拿起杯子向爷爷奶奶敬酒:“爷爷奶奶,我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大吉大利!”爷爷乐呵呵地说:“好好,也祝你学习进步。”我又开始敬爸爸妈妈:“我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说:“长大一岁了,现在懂事了!”年夜饭,我既吃到了美味的菜肴,更吃出了团圆和快乐!
大年初一是安静的,大人孩子基本都呆在家里。但初二又热闹起来了,家家忙着去拜年。我早早地起了床,爸爸妈妈也拿好礼物,准备去外婆家拜年。我们来到外婆家。门开了,我赶紧说道:“外公,外婆,新年快乐!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外公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感觉好像年轻了许多。外婆更是容光焕发,马上把红包塞进我的口袋,转身就去抓糖果,抓瓜子,忙得团团转。
这一整天,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外公外婆也忙碌了一整天,他们虽然有些疲惫了,但心里一定是快乐的!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完美愿望,这样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这样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这样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守岁除夕守岁这样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这样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这样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齐包饺子过年。
过年真好 过年真好,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 一进腊月,就渐渐地露出了过年的气息。特别是腊月二十三过后,人们就真正地开始忙活起过年来了。 最难忘的是除夕,这一天才是迎接新年到来最重要的一天。一大早,妈妈就忙着做菜做饭,爸爸忙着打扫卫生、贴对联,我则把鞭炮拿出来晒了又晒,准备“爆竹声中一岁除”。
年夜饭真是丰盛,没有什么客人,但十个八个的菜都端上来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美酒,喝着饮料,吃着美味的饭菜,很自然的,话题就是总结过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我的心中感觉很充实。晚饭后重要的活动项目就是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到深夜也不休息,大人们说这叫守岁。 从下午时分一直到凌晨,接连不断的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早已按捺不住了,几次想燃放那晾晒好的鞭炮,可爸爸不同意,说是凌晨时分燃放才更有意义。
凌晨十二点的钟声终于敲响了,我和爸爸将鞭炮点燃了,听着那阵阵鞭炮声响起,看着那片片礼花在空中闪耀,我兴奋得连蹦带跳。 鞭炮放完了,春节联欢晚会也看过了,我竟然毫无睡意,妈妈劝我早些睡,说是明天一早要回老家拜年呢。除夕过罢就是初一,回老家拜年,不但会得到大把的压岁钱,还能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 就这样,鞭炮声会“噼里啪啦”地从除夕一直响到十五,这才算过完年。
年夜饭的名堂非常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临近端午节,朋友三四在一起聊起昆明端午节的话题,不约而同都认为现在的“节味”没有小时候浓了,也许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了餐桌、社会的变迁、钢筋水泥的居住环境,这些种种把老昆明的味道慢慢随风而逝。那和大家写写我所认识的老昆明端午节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猜猜这首诗写的哪个节日?对,就是春节。春节游很多很多习俗,如:倒贴“福”字、给压岁钱、贴年画、请门神……给压岁钱和倒贴“福”字是我最感兴趣的。
给压岁钱的习俗源于一个神话传说。传说有一个叫“祟”的怪物,他的身子是黑黑的,只有爪子是白的,头上长了一对尖尖的角,看起来好可怕的样子。
“祟”在除夕的那一天,他就会出现。一到除夕夜里,他就会用白白的爪子摸熟睡小孩的头。第二天,那个被“祟”摸到的小孩就会发烧,第三天就会死去。有一户人家的老婆婆为了不让“祟”摸孩子的头,就给了小孩几个铜钱玩。小孩很高兴,一直在那里玩啊玩,玩啊玩。不料,小孩玩着玩着睡着了。“祟”看到时机已到,就准备过去摸那个小孩的头。突然,那几个铜钱闪闪发光,把“祟”给吓跑了。这件事情传了出去,大家就给小孩子发压“祟”钱,习俗就这样来了。
倒“福”的故事也很有趣。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那时,朱元璋要求每家每户都贴上春联和“福”字。可是有一家的老爷爷不识字,把“福”字给贴倒了。朱元璋大怒,要求士兵们把这个老爷爷拉去砍头。一位大臣看这个老爷爷可怜,就说:“您不该罚他,应该赏他。他多有心意啊!福‘倒’,福‘到,’多好啊!”朱元璋大喜,把这个老人好好奖励了一番。这是“到”福的由来。
我讲的这两个春节习俗有趣吧?其实,中华民族还有很多传统文化习俗,等待我们去发掘它们的秘密。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在一年的节日之中,我觉得春节是最快乐的,因为过春节可以吃团圆饭、逛庙会、放烟花、看春晚……春节令我最开心最难忘的就是燃放烟花爆竹。可惜在城市里过春节,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
我六岁那年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过春节。外婆家在四川的一个乡镇上,那里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刚到达外婆家,我就缠着舅舅到街市买了许多烟花爆竹。
午饭后,外公陪着我和哥哥姐姐一起放鞭炮。看着外公用打火机点燃引线时,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一秒过去了,两秒过去了,已经过去十秒怎么还没有爆炸?我正疑惑着,突然传来了轰隆隆的巨响。我一看,这些炸开的爆竹像一架不停开火的机枪,发出一道道刺眼的火光。
放完鞭炮后,我和哥哥姐姐就开始玩我们自制的“手榴弹”。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将玉米棒挖一个小洞,然后把一颗摔炮放在小洞里,再把玉米棒往地上扔,玉米棒就爆炸了,发出巨大的响声。当然,这种手榴弹的杀伤力很小,比较安全,大人也不阻止,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到了晚上,我们开始放烟花了。我们把烟花点燃后,先是见到一束火光从烟花头上冲了出来。然后天空就变成了一个大花园,各种烟花像一朵朵漂亮的花儿,在空中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那流光溢彩四散开来,把夜空装点得如此灿烂夺目。我沉浸在了这个美好的夜晚。
那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春节,虽然已经过去四年了,那些燃放烟花爆竹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希望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要说我们民族的习俗,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春节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发压岁钱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 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们果真都平安无事。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
给压岁钱虽好,沿袭了传统,也表现了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家长在给孩子压岁钱时一定不要给太多, 还要引导他们将钱用在正确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这里的民俗,你们的呢?
人们常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明春节就是人们一年到晚的盼头,在外游子的归宿,家里人们期盼的团聚,可见,春节就是个盛大的节日。
我的家乡在建阳的小山村里,大年三十每家每户都在贴对联挂灯笼,准备红红火火,辞旧迎新。大家都忙的不可开交,脸上都露出了喜悦。大家用了一大部分的积蓄购买了食物,小孩喜欢的糖果,客人们喜欢的菜肴,老人们喜欢的水果……备好这些东西,准备过新年。年夜饭,桌上有很多好吃的:比如说春卷、虾饼应有尽有。好吃的东西吃也吃不完。说到水饺,除了好吃还好玩,包水饺可要有点功夫。首先拿一张饺子皮,然后夹一些肉(把肉剁成肉沫,再加七七八八的食材)再用勺子把肉末舀到饺子皮上接着再把饺子皮两边吻合,一家子其乐融融地包饺子,吃年夜饭。
春节到了我们中国人就会放鞭炮,放鞭炮的来历是因为传说中有一怪物叫“夕”,“夕”最怕的就是光和红色,所以大年三十人们就要放鞭炮,不关灯。
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压岁包啦,长辈都会给晚辈包一个红包里面有压岁钱和心意,压岁钱的来历是因以前有一种叫“崇”的怪物会伤害小孩,大人给小孩压岁钱就是保护小孩不被伤害。
大年初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贴春联、贴‘’福"字。
春联也叫对联、对子等,它以简介、对偶、工整的文字描绘抒发情感,美好愿望等,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在门上,这样可以烘托节日气氛。除了贴春联还要贴福"字,福是幸福、福气、福运之意,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燃放烟花鞭炮。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每逢重大节日、喜事庆典等,如婚嫁、开业、建房等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庆贺和营造热闹的氛围。
包饺子、吃饺子。
春节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围在一起吃饺子。远在他乡的亲人们无论千山万水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话说新春,一家人其乐融融、就是幸福的时刻。饺子象征团聚、合欢,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吉祥之意。
给孩子压岁钱。
每逢过春节长辈们都会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岁是祟的谐音。据说古时候一个压在枕边的八枚铜钱帮助了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所以随着岁月的流传至今就变成了压岁钱了。
春节就要到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让我介绍一下中国东北的风俗。
春节期间,中国东北地区不会忘记的一件事是在家吃面包和饺子。在这个时候,这个家庭会想出很多办法让这个家庭幸福和幸运。例如,一些人会在饺子皮上放一个红枣,让人们咀嚼它并获得好运。有些人会在饺子皮里放一颗杏,让人们吃一口后开心。
顺便说一下,在东北还有一些人玩一种东西来庆祝新年,那就是红色鞭炮。吃完热饺子后,会燃放鞭炮。人们在雪堆上放鞭炮,然后立刻跑去远处看他们。“砰!砰!砰!”鞭炮爆炸,火焰爆发,代表着生意兴隆。
过年喽!过年喽!新的一年又来到。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过年是有怎样的来历吗?有怎样的习俗吗?哈哈,就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相传以前,有一头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这天,村里的人们便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人们准备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一个乞讨老人。乡亲们谁都顾不上这位乞讨老人。只有一位老婆婆给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借宿一夜,定把‘年’撵走。”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发现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还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鞭炮声,只能狼狈逃蹿。第二天,人们回来后,村里依然安然无恙。
这件事很快传开,人们都知道驱赶“年”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守更待岁。这种风俗越传越广,最后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知道过年的来历,就让我们再去解一下绍兴人是怎样过年的吧!
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裹粽、掸尘、杀鸡宰鹅、晒鱼干、酱猪肉,准备新年的衣裳,购买赠送亲友的礼品。
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绍兴人叫祝福菩萨,来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人们都说,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
大年夜,首先要给祖宗分岁,就是祭祖。祭祖后,一家人就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所备饭菜是最为丰盛的一餐。年夜饭后,就是“辞岁”,小孩向长辈行礼,长辈将事先用红纸所包的钱币分发给晚辈,俗称“压岁钱”。在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有些人会燃放爆竹,俗称放关门炮仗。有些人则嬉戏娱乐,通宵不眠,直至天明,俗称守岁、坐长命夜,据说坐长生夜可以保佑长生不老。
过年的习俗,绍兴和外地大同小异。在新年旧岁交替的一个月里,人们就是这么忙碌着的。
春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家庭,都有不同的过法。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潮汕的春节。
潮汕的春节在腊月二十三开始,腊月二十三,孩子们就开始放假了。孩子们一到这个时候,就扔下书包,跑到超市里。*春节的糖果和零食了,牛奶糖、水果糖、巧克力……孩子们大把大把地往购物篮里抓。孩子们忙,大人们也不闲着,他们抓紧时间大扫除。女人们则在菜市场里忙碌着新年的吃喝。老人们则在忙着做糕点。忙着忙着,除夕夜就到了。
除夕夜里,家家吃团圆饭。穿新衣。吃完团圆饭,便奔到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看,一边往嘴里送着大把的零食与糖果,不知不觉,时间便在精彩的节目里溜走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晚辈们领到了压岁钱,小辈也给长辈们压岁钱,这样,除夕就从我们手中溜走了。
正月初一,店铺大多数都关门了,大人们也带着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
正月初二,最忙的便是已出嫁的女儿了。因为,女儿们要在初二这天拿着礼品与儿女、丈夫一起回娘家拜年。在娘家吃完午饭后,便要在晚饭前回到婆家。
正月初七,对素食者来说是最好的日子,那天要煮七样羹,七样羹是由七样菜熬成的,七样菜分别是萝卜、厚合菜、大蒜、葱、韭菜、芹菜、春菜熬成的。这是我们潮汕特有的民族风俗。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大家要去买元宵灯,买好后,就迫不及待地等待晚上的降临,好不容易熬到晚上,小孩们拿着元宵灯到大街上,从街头走到巷尾,到处都是流光溢彩。到处都充满喜气与欢笑。正月十五这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而又快乐的日子。
正月十五这天过后,春节也就结束了。人们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快过年了,今年我们是回爷爷家过年。二月七号的清晨我们坐火车,直到下午我们才到爷爷家。 虽然离过年还有十天,但是我看到了一片忙碌的景象。大家都在准备办年货,清早爷爷提着菜篮去买鱼、肉、牛肉 …… 买回来以后还自制香肠,大伯还在炒自己地里种的花生,哥哥上街买春联、鞭炮、烟花。伯妈还开卤锅卤菜,海带啊、藕 …… 爸爸就杀鸡,我和妈妈就贴两家的春联、贴门神,贴门神是为了防止年兽入侵,贴完春联、门神就去洗海带、藕 …… 我们以前在长沙还从来没这样过,都是去超级市场买现成的,而且这里和邻居好亲热啊!难得一见。
因为城市很少有挨家挨户的房子,就算有,也很少亲热。在吃晚餐之前还要先祭祖,于是我们提着鞭炮来到奶奶的坟上,烧纸钱、放鞭炮。在爷爷这里除夕团年饭必须要凑足十个菜。在餐桌上,我们互相敬酒,不喝酒的就以饮料代酒,相互之间祝福,在我的记忆当中,在长沙只有我们三个人吃饭,也没说过祝福,吃完饭就开始给压岁钱给小孩,吃完饭我们大家就出去放烟花、放鞭炮 ……
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烟花、鞭炮,大年初一,我们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还要送补品、礼物。 这就是我们湖北过春节的习俗。
广东舞狮子源起佛山。相传在明朝初年,佛山一带出现过一头独角怪兽,眼大口阔,不时发出“嚏嚏”响声,老百姓叫它“嚏兽”。只要怪兽出现,老百姓便大受其害,不是牲畜伤亡,便是庄稼被糟蹋。
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篾织成若干个狮头,涂上多种颜色,埋伏在郊野村落,一旦怪兽出现,便金鼓齐鸣,舞动起来,怪兽惊走。于是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如意吉祥的兆头,以后便于春节期间,均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这一风俗延续至今,已发展为一套程式完整的岭南醒狮舞。因起舞过程中有“食青”、“醉青”、“睡醒”等动作,故而得名。常见的舞狮子套路是:响起锣鼓,醒狮平放地上,舞狮人分站两侧,打一通南拳,作为“开张大吉”,继而钻入狮内,由大头佛逗引出场,随锣鼓起舞。舞狮子的动作花样丰富多彩,计有“狮子出洞”、“窥测方向”、“欢天喜地”、“狮子滚球”、“狮子采青”等。而每种花样又有细分,就“狮子采青”一式又分为“见青”、“惊青”、“醉青”、“散青”、“饮水”、“吐珠”等一整套动作,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采青”。
醒狮为南方狮,与北方狮子造型迥然不同。北方狮讲究形似,四脚着地;醒狮讲究神韵,两脚着地,狮头与狮尾分开,各由一名演员摆舞,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还有一人戴着面具,手执葵扇在前面逗引,此乃引狮郎,俗称“大头佛”。醒狮分为佛山狮与鹤山狮两大类,佛山狮下又分为七彩狮(文狮)和黑白狮(武狮)两种。在制作上,“醒狮”采用“灯色扎作”工艺。狮面以拟人化手法装饰,分为“关公面” (红面白须)、 “张飞面” (黑面黑须)、 “刘备面”
(黄面白须)几种造型;狮身则用宽四尺、长丈余的缝有各式图案的“狮被”覆盖。狮头制作十分讲究,要求轻巧、坚固、光彩夺目、威严轩昂。据《南海县志》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佛山已有专门生产狮头的作坊,后工艺不断改进,现每年都有上千只狮头销往东南亚及欧美各地。
春节到喽,春节到喽!一个个大红灯笼挂了起来,一张张对联贴在门上,一阵阵鞭炮声回响在耳边,一阵阵欢声笑语飘荡在空中。
先来说说春节的喜庆吧!春节,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特别是年三十晚上,是农历的最后一天,称“除夕”。这一天,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叙旧话新,等待来年,这就是除夕守岁的习俗。小孩子还能拿到大人给的压岁钱。
接着来说说放鞭炮吧!春节之前,每家每户都会买几串鞭炮,“噼噼叭叭,噼噼叭叭”非常热闹。传说有一个凶猛的动物,它叫“年”,每到除夕的时候,就会出来吃人。有一次,一个小孩想出了个办法,用火把竹竿点燃,就会发出“噼噼叭叭”的声音,“年”听到这种声音后,就狼狈地逃跑了,所以现在有了放鞭炮的习俗。
再来说说灯笼吧!马路两旁的树枝上,挂着一盏盏灯笼,张灯结彩。灯笼上写着“欢度春节”等等,一派喜庆的景象。
贴对联,也是春节的习俗。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不同的对联,有的还把“福”字倒过来贴,原来这是预示着“福”的到来。这些对联,把每家都装扮得更美丽,更喜庆了。
春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瞧,其它国家也有自己的习俗。比如:泰国——泼水去旧,德国——爬高祈福,美国——烧旧物、狂歌舞、花车游行,法国——狂欢辞旧岁等。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不过,我觉得中国的春节最热闹、最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