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用范文分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10次,给予50元“奖孝金”。
实施前,38人每天去看望老人,137人每月看望两次,126人每月看望一次,134人两月看望一次,77人一次都不去。
实施后,129人两个月内看望老人超30次,38人超20次,60人超10次。
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请以李磊同学的身份向全校同学做一次演讲,谈谈你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命题方向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核心是护理院推出“奖孝金”制度,这一制度实施后,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奖孝金的驱使下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明显增加,考生应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能脱离材料行文。
2.立意限制。“奖孝金”制度实施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明显增加,制度实施前后的数据对比,便是考生的立意出发点,考生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谈谈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就事析理,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3.文体、体式限制。“谈谈你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引导语限定文体为议论文。“请以李磊同学的身份向全校同学做一次演讲”,要求撰写的是“演讲稿”。考生在写作时要有文体意识、作者意识、对象意识,必须写成演讲稿的形式。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材料涉及“子女”和“护理院”“奖孝金制度”三个角度,考生可以站在任一角度进行思考和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联想思考是自由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掌握的知识来组织文章。写作素材比较多,容易联系现实,联系目前现实生活中诸多与“奖孝金”相关的事件以及不孝顺父母,对父母物质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关注不够的社会现象,对材料现象进行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历史上的孝道传承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状深入剖析。
解题
本题属于现象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本材料通过“奖孝金”制度,揭露了现代社会一些子女对待老人的态度,反映了社会上孝敬老人的观念淡漠。尊老、敬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我们要如何对待老人?不仅要给老人晚年生活以物质保障,也要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满足。要发自内心地爱父母、敬父母、尊父母,不要因为某种目的去行孝。也可面向护理院,对这种制度加以肯定。本题考查了考生直面现实的分析探究能力和构思写作能力,也考查价值观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思考人生。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不计得失方为孝。
2.用钱换来的还是孝吗?
3.唤醒孝心意识,为奖孝金点赞。
4.“奖孝金”实质是激励的艺术。
偏题立意:
1.奖孝金破坏社会和谐。(立意偏离了材料的核心)
2.年轻人的消费观。(立意脱离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8月9日,华为发布了其自研的鸿蒙操作系统,“鸿蒙”来源于上古传说,是盘古开天地之前的混沌元气。其实,这之前华为发布的多款产品的命名也同样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如手机处理器领域的“麒麟”、手机基带领域的“巴龙”等等。当然,不光华为,近年来,多个领域都出现了类似的命名,比如航天领域的“天宫”“嫦娥”“墨子”“悟空”,汽车领域比亚迪的“唐”“宋”“元”系列车型的车标……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思考,或者产生了哪些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审题
限制性:
1.写作方向的限制。材料介绍了无论是华为的“鸿蒙”系统、“麒麟”芯片的命名,还是中国航天设备的命名,都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所以,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紧扣传统文化来思考,否则就属立意偏差。
2.写作价值观的限制。无论是华为对自主系统和芯片的命名,还是中国航天设备的命名,都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这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又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其中有着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因素,有着对传统文化的赞扬与自豪感。考生需要据此确立文意,才能切题。
开放性:
1.写作思维的开放性。从材料的隐性要求来看,涉及的虽是中国科技企业对设备的命名,但其中都有对继承传统文化的考量。考生要从科技企业的做法议论开去,谈国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唤,谈每个华夏子孙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思维就开阔了。
2.写作体裁的开放性。“明确文体”的要求,表明考生可用议论文表达对传统文化承继的深刻思考,也表达对传统文化式微的反思;也可用记叙等文体来抒发对承继传统文化的赞颂,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解题
本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题目侧重于对考生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具有科学性和思辨性。华为公司对自主手机系统和自主芯片的命名,以及我国对航天设备的命名,都富有传统文化的浓厚色彩,其中有着承继优秀传统文化的考量。材料引导考生对传统文化承继问题进行思考,这与当下整个中国对传统文化承继的呼声相契合,有很强的时代性。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让传统文化浸润我们的心灵。
2.承继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3.承继优秀传统文化,是企业的良心。
4.让传统文化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偏题立意:
1.新青年的文化观。(游离于承继传统文化之外)
2.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优劣对比。(偏离材料的价值倾向)
3.传统文化适合当代青年的审美吗?(偏离材料的价值倾向)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关怀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限制。这是一道思辨类、关系型作文题。“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爱自己”与“爱他人”的关系,考生审题立意时必须将思考重点放到对二者关系的探究上,不可仅仅扣住其中之一来写。
2.价值取向限制。王尔德的话强调的是爱自己,孟子的话强调的是爱别人,两句话都很有道理。二者组合到一起之所以给人一种矛盾的感觉,是因为命题人删掉了王尔德和孟子当初说话时的特定语境,又将二者组合在一起构筑了一种新语境。考生审题时不可轻易否定任何一方。
3.思维限制。仔细思考这两句话,考生便会发现二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爱自己是开始,善待自己,热爱生活,这样才能享受一生的浪漫;爱自己是开始,有了这个开始,才可能懂得爱他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何谈去爱他人?人和人的关系是相互的,懂得爱他人的人自然也能得到他人的关爱,这又是更高层面的爱自己。考生在审题时,要将两句话打通,进行统一的、辩证的思考。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考生可以写懂得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可以写爱自己是开始,爱他人是延伸;可以写将爱自己与爱他人结合起来;也可以写关爱他人、礼敬他人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爱自己等。只要能扣住“爱自己”与“爱他人”的关系立意进行写作均可,这就给考生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开放性。
2.体验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的人生经历不同,对“爱自己”与“爱他人”的体验也不同。考生的积累与认识不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便不同。只要能扣住二者关系来写,能自圆其说,便是符合题意。
3.文体是开放的。“体验”侧重于人生经历,适合写成就事明理的记叙文。“思考”侧重于自己的认识,适合写成议论文。
解题
这是一道思辨类、关系型材料作文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审题难度相对较大。
审题时必须弄明白两句话的意思。“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理解王尔德的“爱自己”必须兼顾“终身浪漫”与“开始”。怎么样才能获得终身浪漫呢?自己活得从容自如是浪漫,在关爱他人中获得乐趣也是一种浪漫。这个“开始”可以侧重自身,也可侧重由自身到他人。孟子的原话是:“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说,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全话既强调了要爱人与敬人,还强调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爱他人也是爱自己,敬他人也是敬爱自己。考生审题时要抓住命题人隐含在材料中的价值取向,将两句话结合起来,探究“爱自己”与“爱他人”的关系。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2.懂得爱他人的人才能更好地爱自己。
3.爱自己是开端,爱他人是发展。
4.爱他人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爱自己。
……
偏题立意:
1.让世界充满爱。(偏题,偏离了“爱自己”和“爱他人”的关系)
2.要学会爱自己(偏题,脱离了“爱他人”,未扣二者的关系)
3.爱他人才更伟大(偏题,脱离了“爱自己”,未扣二者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己亥年是建国70周年。今日中国之繁荣昌盛,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民英雄的前赴后继,流血牺牲。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我国古语云:“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当下,部分人由于没有经历过英雄们的特殊时代,而在网络上对英雄事迹进行质疑,甚至出现诋毁英雄人物的现象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触和思考?
在新学期升国旗仪式中,你要面向全校同学演讲。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看法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家国认同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材料交代了“建国70周年”的大背景,这就要求考生行文时要紧扣时代脉搏,在祖国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写作。作文材料中引用的郁达夫的名言,体现了英雄在我国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引用的古语,体现了铭记历史的重要性。然后,点出了当下部分人否定英雄的做法。这是作文写作的出发点,若脱离材料,只抓住“英雄”二字大谈特谈,则极容易落入话题作文的泥潭。
2.立意限制。题目要求考生针对当下部分人“质疑英雄事迹,甚至诋毁英雄人物”这一现象,去谈自己的感触和思考,这是对立意的限制。考生必须结合材料内容,表达自己对此现象的认识。
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中的“英雄”指的是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所以立意时应该肯定英雄,否定诋毁英雄的行为,立意为敬畏英雄,向英雄学习。命题人让新时代的高中生面对社会现象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意在引导考生不忘历史,敬畏英雄,让考生明白中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如果考生立意为对英雄的否定,就是跑题作文。
4.身份的限制。材料提及“在新学期升国旗仪式中,你面向全校同学演讲”,这对考生的写作身份做了限制,即考生的身份必须是在校的学生,写作面对的对象是“在校的学生”,在这个特殊的交际语境下,行文时要注意表达的语气和提出建议的方式,这样才容易达成共情共鸣。
5.文体限制。文体驱动要求写成一篇演讲稿,因此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以及语体特征。
开放性:
1.写作内容是开放的。扣住“英雄”,可写的内容非常多。可以写70年来的英雄事迹,也可以写英雄在祖国发展中起到的多方面作用,还可以抨击当下诋毁英雄的行为,对同学们发出号召并提出希望。
2.表达方式是开放的。虽然题目对文体做出了明确的限制,但对演讲稿来说,可叙可议可抒情。考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不同的形式。
解题
本道作文题材料紧扣时代脉搏,以大时代为背景,所以写作时应以“建国70周年”为背景,在此背景下,围绕“对英雄事迹进行质疑,甚至出现诋毁英雄人物的现象”展开论述。本篇作文价值取向明显,总体审题难度不大,在行文中,要体现为什么要敬畏英雄,即英雄人物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等。在此基础上号召同学们铭记历史,向英雄学习。具体写作时要特别注意演讲稿这一文体特点。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勿忘历史,敬畏英雄。
2. 敬畏英烈,守住民族底线。
3. 英雄岂容诋毁?历史岂容亵渎?
4. 扬英雄精神,助华夏腾飞。
5. 时代不止,英雄不逝。
6. 敬畏英雄,不忘来路。
……
偏题立意:
1. 论历史的重要性。(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2. 一分为二看英雄。(错误的价值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扬州文化馆在开馆之初就确立了“无障碍、零门槛、纯公益、全天候”的办学理念,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其零门槛的做法让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材料二:国学大师陈寅恪立下遗嘱,其作品出版必须繁体,而且必须竖排;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也因为作者不同意简体字出版而只有繁体字版。这些书籍为阅读设置了高门槛,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
现代社会,常常以零门槛、低门槛来吸引大众,而一些学者却自设门槛,有意将一些人拒之门外。
对设置“门槛”这一现象,你是如何思考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命题方向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信息意识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限制。本道作文题由两则材料组成,一个是“零门槛获好评”,一个是“自设高门槛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立意要求是对“设置‘门槛”这一现象的思考,所以文章立意应紧扣“设置门槛”,而非“门槛”本身。任何脱离“设置门槛”的写作都是偏题甚至跑题。
2.价值判断限制。两则材料中行为人所持观点对立:一是扬州文化馆“零门槛”的做法获得广泛好评,一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和钱钟书故意为自己的著作设置“高门槛”。但需要注意的是,陈寅恪和钱钟书设置“高门槛”其实是秉持着严肃的学术态度而对读者提出了一定要求,并非故意刁难读者,更不是拒绝读者。所以虽是看似对立的观点,却不能简单否定一方,考生要深入探究二者的良苦用心。
3.文体限制。“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要求考生所写的必须是议论性文体。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两则材料对“设置门槛”持不同态度,材料一为“否”,材料二为“是”。考生写作时可以侧重于材料一,论述在某些方面,面对普通大众可以设置零门槛,以吸引大众的积极参与;也可以侧重于材料二,论述在某些方面必须设置较高的门槛,以严肃的态度面对学术;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论述是否设置门槛应该区别对待,当设则设,不当设则不设,当低则低,当高则高。这就给考生审题立意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2.考生的思考是开放的。从文化馆的“零门槛”,到陈先生、钱先生的“自设门槛”,材料中的“门槛”都具有抽象的意义,不是具象的“门槛”。“门槛”一词具有多个意项,考生可以联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门槛”展开思考,这就给考生的写作选材和论证提供了极大的自由。
解题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类似于己亥年浙江卷。材料提供了两个看似对立相反的观点,比浙江卷的作文提示信息更少,相对增加了难度。材料提供了两个观点:文化馆的“零门槛”备受大众欢迎,国学名家自设的“高门槛”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零门槛”深受大众欢迎毫无疑问是对的,国学大师坚持设置高门槛的做法也不能妄加否定。题目巧妙回避了考生一刀切的思维习惯,要求拓展思维,增强其对生活的思辨能力。
与以往常见的作文题目相比,本题呈现出对生活更加深入的思考,侧重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在这道作文题中,“门槛”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门槛”现象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本题旨在引导考生思考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考查考生的联想能力和思辨能力。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设置“零门槛”还是“高门槛”,要区别对待。
2.设置“高门槛”还是“零门槛”,要立足生活实际。
3.如何设置“门槛”才最合理?
……
偏题立意:
1.拒绝生活中的“高门槛”。(偏题,立意片面,犯了一刀切的错误)
2.“门槛”文化。(偏题,题目核心词是“设置门槛”而非“门槛”)
3.对“门槛”的思辨。(偏题,题目核心词是“设置门槛”,而非“门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童话《小王子》中,有一段对白。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大家并不陌生。过生日,是一种仪式。成人节仪礼,是一种仪式。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沐浴焚香也是仪式。
有人喜欢这种仪式,追求这种有仪式感的生活。他们认为,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毫无期待,生活重复,乏善可陈,多么可怕。也有人却嗤之以鼻,认为仪式感是“伪精致”对生活的渗透,会导致对表面化、形式化的追求,甚至是虚荣的表象化和理想的物质化。还有人认为……
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题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小王子》中的对话引出“仪式”的内涵,并举例说明“仪式”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第二部分是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暗含争议;第三部分给出具体任务指令。“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引导语中限定写作内容必须是个人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的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求考生审视个体生活,观照自我心灵,反思并总结感受。
2.立意限制。考生要思考“仪式”和“仪式感”两个词语的不同内涵,对于“仪式”,材料的解读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借助形式符号,侧重指礼仪秩序等流程;“仪式感”则重在“感”,表达人们在“仪式”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心理认同、价值归属。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内核。
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命题人并未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考生可以见仁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材料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场景,考生须在多维的比较中申明自己的观点,不可只谈一点,不及其他。
3.文体限制。“你怎么看”“谈谈自己的看法”等引导语暗示考生选择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为佳。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材料引导语给出了“仪式”的内涵与两种不同的观点,考生既可以认同,写仪式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仪式点亮生活,仪式感的重要意义等;也可以否定,写生活不需要过多仪式,没有仪式感又何妨等;还可以辩证分析仪式与仪式感在生活中的关系。视角可微观,感受自我在生活中通过小仪式带来的积极正能量;视角也可宏大,思考仪式对于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2.联想和思考自由。“仪式”的表现形式很丰富,考生可自由联想,这就给考生构思选材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考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思考的方向和行文的角度自然会不同。
解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当下较多作文关注宏大主题的背景下,本题颇接地气,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生活、关注心灵,且考查考生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考生既可以肯定,写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不等于形式的外壳,诗与远方需要寄托;仪式感让平凡的生活成为诗意的世界。也可以否定:没有仪式感又何妨,何必追求形式,踏实生活即可;真正的仪式在人们的心中;少些仪式,生活会更加高效自由。也可辩证看: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仪式感未必都要有仪式。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驾仪式之舟,览生活之美。
2.仪式方法,精神生活。
3.仪式可贵,追之有度。
4.仪式之式可无,仪式之感为重。
5.生活在仪式的渲染下绽放。
6.于仪式中寻找诗与远方。
偏题立意:
1.仪式即形式,舍弃为佳。(完全否定仪式的意义,偏离题意)
2.我的生活我做主。(将“仪式”的外延无限扩大,导致文章没有针对性)
3.生活需要好好品味。(没有涉及与仪式、仪式感的关系,偏题)
近日,一位主持人分享了自己与女儿沙漠徒步活动的过程,小女孩伤痕累累引发热议。对子女严厉要求固然重要,但温情的呵护与正确的引导也不可缺少。因而,我认为,教育要严爱有度,刚柔并济,如此方能扬帆远航。(扼要概述材料,简要分析,得出观点)
刚,磨炼刚强意志!(分论点一,句式凝练有力,从严格教育对个人成长作用的角度来写。)
泰戈尔说:“只有经历过地狱的磨炼,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困难是懦弱者的拦路虎,是刚强者的垫脚石,沙漠中的风沙与酷热日后也许都会成为小女孩儿成功的跳板。君不见,乒乓皇后邓亚萍的球技之所以炉火纯青、所向披靡,是因为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多块球拍被握出沟槽而浑然不觉。无臂钢琴师刘伟脚下功夫神奇,风景无限,是因为他夜以继日练琴不止,脚趾被磨出多个水泡而从未放弃。磨难会助人成长,让小女孩儿经历沙漠旅行,其中的痛苦日后定会回报之以幸福。(引用泰戈尔名言论证磨炼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列举邓亚萍和刘伟的事例,说服力强,论证分论点一。)
柔,铸就美好人格!(分论点二,呼应分论点一,从温情呵护对个人成长作用的角度来写。)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仔细思索。诚然,让孩子经历一些磨难可以磨炼意志,但我们也不应忽视温情呵护与教育引导的作用。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父母总是一心为了孩子,出发点是好的,但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而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温暖的呵护。材料中,小女孩儿要承受对大部分成年人来说也是一个很有难度的挑战,未免不近人情。若是将难度降低一些,既锻炼了孩子又呵护了孩子,岂不更好?一味的严厉并不合适,曾经“虎妈”“狼爸”一度走红,但是这真的是他们孩子想要的吗?温情呵护对于孩子人格精神培养的作用不可或缺。(论证分论点二,有理有据有节。举“虎妈”“狼爸”事例,反面论证。)
刚柔并济,扬帆远航!(综合分论点一、二,明确中心论点,照应标题及开头。)
严格教育并非严酷折磨,而是对孩子的一种要求。温情呵护并非盲目溺爱,而是对孩子的一种关爱。人们需要回首,需要反思,需要正视。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并不简单,一味的强硬或溺爱都会给孩子带来创伤,而只有严格与关爱并济,才会给孩子插上翱翔的翅膀,使其抟扶摇而上于九天,去触摸那梦想的蓝天。(论证“刚柔并济,扬帆远航”,辩证分析,说理充分,语言形象。)
刚柔并济,方能扬帆远航!让严格与关爱润及每一个孩童,浇灌他们焦渴的灵魂,助推他们健康成长。终有一天,他会徒步穿越人生的沙漠。(发出呼告,照应标题、开头,再次强化观点。)
点评:
本文立意准确,中心突出。观点鲜明,贯穿全文。围绕教育的宽严立论,即“刚柔并济,扬帆远航”,认识深刻,思维全面。语言形象、简洁、凝练、精粹。结构清晰,首尾圆合。